第四零五章部署武汉战役(2 / 2)

加入书签

不过蒋介石还比较明智,一见到谢昌云就申明道:“昌云,军事方面你尽管按你的想法部署,我绝不干预,我此行主要是来激励前方将士的。”

谢昌云心想,“这是我在这里,如果换了别人看你还会不干预?”

不过谢昌云表面还是道:“我只提出一些具体方案,大的方面还须委员长掌握。”

蒋介石没有再做表示,而是转而道:“昌云,听夫人说你的儿子长得很可爱,有机会带到重庆来我看看。”

果果前几天满月,宋美龄特意赶到了韶关喝满月酒,对白胖胖、不哭不闹的果果也是百般的喜欢。

听提到了自己的儿子,谢昌云立刻眼睛闪亮的道:“感谢委员长和夫人惦念!等打下了武汉,就让欣怡带着果果回重庆住一段时间。”

蒋介石点头道:“这个孩子生了个好时候呀!等他记事了,我们中国就不会再受列强的欺辱了!”

谢昌云道:“是的,我们现在的战斗就是为了让下一代生活的更美好!”

蒋介石道:“听说你在河南灾区还收养了不少女孩,这也是件善事嘛!河南的赈灾还要持续半年,李培基一案已审理完毕,罪不容恕,近日就将伏法,对于河南省府主席,我准备从孙蔚如和邓汉祥二人中间选一,你认为谁比较合适呀?”

谢昌云道:“还是孙蔚如吧!他当过陕西省主席,又是北方人,而且第四集团军也归属第一战区,还是他合适。”

蒋介石道:“那好,就这样定了。”

对把中原腹地交给谢昌云,蒋介石其实并不十分情愿,但河南的赈灾是全省第一政务,赈灾所需的粮食大多又是谢昌云提供,而孙蔚如又已经署理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既不便让河南省府主席职位长期空缺,也决不能节外生枝。

要从能力方面来看,孙蔚如和邓汉祥都具备当省府主席的资格,而且邓汉祥在政务方面的特长还要突出一些。但邓汉祥打定了主意只担任谢昌云的幕僚角色,所以河南省府主席只能由孙蔚如来出任。

不过不管是谁,反正河南省已经落入了谢昌云的手心。

在对武汉的进攻装备上,谢昌云做了以下部署:

一、第五和第六战区负责在黄陂、汉川、汉阳的永安蔡甸一带牵制日军外围兵力;

二,第九战区于十二月十三日发起对定贺胜桥的进攻,五日之内将战线推进至武昌以南的南湖机场;

三,第四战区江北集群于十二月十四日发起对汉口以东日军的合击,同时保持对平汉线的控制;

四,在合击武汉以东日军之前,在九江的九战区部队抽调一个精干师到江北,与独立三师和鄂豫皖边部队对日军华东援军展开一次反突击,遏制住日军在这个方向上的进攻。

五,十二月二十二日发起对武汉的总攻,首先攻占汉口和武昌,然后再夺取汉阳;

六,占领武汉之后,第九战区与第六战区围歼汉阳外围日军,第四和第五战区围歼武汉以北至孝感间的日军并攻占武胜关。

显而易见,谢昌云的计划不光是要占领武汉,而是要消灭整个日本华中方面军。

自1938年起的马当保卫战起,谢昌云率部与日军交手最多、而且获得战果最大的就是日军华中方面军,马当之战、黄梅之战、彭泽之战、九江之战、湘鄂之战、宜昌之战、南昌之战、湖南之战、鄂西之战,以及这次攻取蒲圻、九江、咸宁、南昌和黄梅、孝感的一系列战役,消灭日军华中方面军(最早为华中派遣军)兵力累计四十余万,相当于日军华中方面军现有兵力人均死了两次还多,以至到了今日根本不把日军华中方面军放在眼里,颇有一种指哪打哪的气势。

在座的高级将领大多参加过当年的武汉保卫战,一转四年过去,眼见自己百万大军兵锋直指武汉,把局势完全颠倒了过来,不由群情振奋、精神激扬,谢昌云每点到一部,都是立正挺胸、毫不迟疑的接受了派遣。

也不知是自己在这里坐镇的缘故,还是谢昌云完全驾驭了这些系统不一的部队,蒋介石既有高兴、又有隐忧。

不过蒋介石随后的动员还是十分有力度的,只见他站起身,背手在座位不远处来回走了几步,又回到了桌前站定道:“感慨颇深呀!四年前,在珞珈山半山庐,昌云曾经让我和夫人收藏了两瓶花雕,以备几年后收复武汉庆功之用,我此次来之前特意取出来观赏,封存时我与夫人的题字仿佛还墨迹未干,当年昌云豪情历历在目。虽然驱逐倭寇还任重道远,但我国抗战已经度过最艰难时期慕容置疑。武汉此役关系重大,是我战略反攻奠基之战,各位应为参加这次战役而感到荣幸。攻克武汉之后,国民政府将在武汉建立一座武汉光复纪念碑,将有功部队和将领名称琢刻在上,望各位不要失去这个彪炳子孙的良机。”

蒋介石这一煽情,众将领都有些坐不住了,立刻全体起立以示决心,让蒋介石多少找回了最高统帅的平衡。

另一方面,蒋介石刚才的一段话,也有意无意的透视了他与谢昌云私下的亲近关系,这点哄不了谢昌云的嫡系将领,但却可以起到提醒别的人的作用。

手握中枢全力、又代表着国家正统,如不是谢昌云各方面实力超级强大,根本经不住蒋介石几次算计。

谢昌云只是做了总体的部署,各部调动、重装备配置、军需补充、友邻协调等还有诸多方面需要逐一落实,所以军事会议整整开了两天半才结束。

随后,谢昌云又在薛岳和廖广泽陪同下前往咸宁以北看望了前线部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