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三章原来如此(2 / 2)

加入书签

这时又有八架执行任务途中紧急返回的中国战斗机赶到。指挥员便命令其留下四架保护机场,其余战斗机则两架一组散开,朝往不同方向逃跑的日机追去。

这次被日军偷袭得手,华南空军和防空部队虽然击落了日军远程攻击机二十五架、战斗机二十一架,但自己也被日机击毁击落轰炸机十一架、战斗机十架。

此外地面人员伤亡二百二十余人、七十余吨燃料和一批弹药被毁、机场也遭受了较严重的破坏。

空中和地面,总共牺牲飞行员二十一名,另有四名受伤的飞行员今后将不能继续飞行。

此为华南空军抗战以来最遭受的严重的一次损失。

黄光锐和华南空军副司令、参谋长、副参谋长和作战处长,战区防空副司令和和参谋长等多名将校,因此向战区自请处罚。

四战区最后给了黄光锐记过一次、给樟树机场指挥官降两级军衔的处罚,对其他人则令其认真思过,暂不予以追究。

疏忽是有,但浙赣线以北的防空警戒是由三战区和九战区分别负责,主要责任应该是他们的。

不用四战区提出,顾祝同和薛岳肯定会对责任人员予以严厉处置,否则今后就将无颜再请求四战区的协助。

谢昌云因此加快了引进地面探测雷达的步伐。

现在只有英国人装备了实用性雷达,但是美国已经从英国获得了该项技术,并且安装了实验雷达,美国海军实验室正在对该项技术做进一步的优化研究。

而在中山大学,一个包括了两名犹太裔教授在内的研究小组,在谢昌云的提示和资金支持下也已经对谐振腔式磁控管进行了三年多的研究实验,并取得了多项进展,为将雷达运用于舰船以及飞机上提供了初步的可能,现在正带着成果在美国与美国海军实验室进行海面雷达的研制。

就如盘尼西林的研制生产一样,很多发现在向实用性转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就是思维方式的突破,一旦过了这一关其前景就会立刻变得开阔了。

谢昌云对雷达技术虽不精通,但由于前世他所在的装甲部队大量装备了各类雷达,所以对雷达的基本原理还是知道的。

这套手法谢昌云不是第一次玩了。

于是他要来了大量的学术资料装模作样的学习了一番,再从中指点出几个关键所在,就让专家教授们走了一条捷径,获得了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

谢昌云与美国海军本来就有技术合作协定,再加上谐振腔式磁控管的技术共享以及其他方面富有成效的合作,所以美国军方已答应了为广东秘密提供地面收索雷达。

据说美国改进后的雷达天线减小了许多,探测距离可达到四百多公里,相当于日本九六式战斗机一个小时的航程、笨重的攻击机则要航行近一个半小时。

当然那是在无障碍的情况下。考虑到山区地形因素的影响,能有一半的探测距离谢昌云就满意了。

因此谢昌云决定不等美国的进一步实验结果了,就让他们在现有水平上尽快提供至少三部雷达过来。

在鄂南战场有效减缓了日军进攻势头的同时,北方战场的形势却相当不妙。

豫北一带的地势均为平原,日军两个师团沿平汉线展开,仅用两天时间就连续突破了一战区预计要坚守半个月的三道防线,将十余万中国军队逼退到了黄河北岸的最后一道防线。

其后一支数百人的日军化装成中国军队,与夜间乘橡皮艇在黄河铁路大桥下游偷渡成功,于凌晨时分占领了南岸桥头,拆除了桥上的三处炸药

北岸日军趁势发起最后攻击,打死和俘获了数万中国官兵,并冲过了黄河大桥与南岸日军的偷袭部队会合。

突破了黄河这道天堑,日军攻占郑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这也是大多中国军队历次防御作战中最大的一个弱点。由于军队素质较差和缺少自动火力和炮兵等原因,一般都是将主要兵力和火力置于第一线,除非是有计划的逐次抗击,否则主防御线一旦被日军突破,后面几十以至上百公里都不会再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了。

华中日军因为在鄂南的进攻进展缓慢损失较大、以及空中力量短期内难以恢复,因而不得不在鄂南停止了进攻转而与中国军队对峙,同时还暂缓了对南昌的进攻计划,并向国内提出了紧急补充飞机和飞行员、以及再增调两个师团的请求。

华中地区聚集了中国军队的一百多个师,其中有十二集团军和中央军的五十多个师,日军纵使骄横傲慢,但也不敢在局部明显劣势的情况下贸然行动。

但在北部湾方向就不一样了。

南宁及以南地区总共只驻守了桂系的一个集团军六个师,而且大部分都是新组建或刚补充不久的部队,重武器十分缺乏,海岸又无坚固工事,并且广西境内只有桂林机场有几十架飞机,大部还是旧型号,根本无法对登陆行动构成威胁。

不止这样,除了空军之外,中国的中央军也没有部队驻扎在广西。

更重要的是日本十分清楚桂系与粤系之间在钦州归属问题上的历史隔阂,认为这是一个可被利用的漏洞。

只要令人头疼的中国第四战区的部队短期内不会出现在南宁及以南地区,日军就有把握速战速决、夺取南宁并切断南河及湘桂铁路。

而一旦在广西立稳了脚,下一步就可获得向北进攻湖南衡阳、向西南攻入云南、或向西北经贵州进攻重庆的多种战略选择。

当然可以向东进攻广东腹地,但不到万不得已,日军可不想主动去招惹四战区。

于是华南的日军第二十一军便迫不及待的开始启动了钦州湾登陆计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