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四章战局不堪(2 / 2)

加入书签

既然已决定辅佐,那就要有辅佐的觉悟和姿态才行!

十一月一日,日军攻入南宁市区,随后只用大半天时间就全部控制了南宁市。。

但军事委员会还是没有调动第四战区部队,而是严令已经抵达南宁西北宾阳至来宾之间的中央军第三十八集团军,会同十六集团军等部对日军实施反击。

日军从钦州湾登陆一直打到南宁,十三天长驱直入两百公里,占领数座县城,阵亡仅不到千人。

纵然日军有飞机大炮助阵,但近十万桂军在家门口作战竟然打成这个样子,不禁令人惊骇!

在这种形势鼓舞下,日军占领南宁之后并没有坐等中国军队反击,而是分三路出击以扩大对南宁的外围屏护,其居中的一路第五师团的一个旅团,于十一月五日攻占南宁西北的要隘昆仑关。

在蒋介石严令下,第三十八集团军集结完毕后,便以杜垏明的第五军为核心,于十一月十二日向据守昆仑关的日军展开了大规模攻击。

第五军是中央军军事委员会年初刚编成的一支骨干部队,号称是军械化军,其大部部队和连以上军官都参加过抗战以来一系列大战,有着快速形成战斗力的基础。

不过这个机械化军却有些徒有虚名,手下只有两个装甲团,一个使用德式和苏式坦克,一个使用当初十二集团军换下来的杂牌坦克和装甲车,数量仅有五十余辆,并且全部为汽油发动机,最大吨位的坦克不过六吨多,只比日军的九四式“豆”战车强了一点点。

该军另外配属了两百余部汽车和部分摩托车,要是按谢昌云的标准,连摩托化部队都算不上。

而且又是山地作战,那种功率小、装甲薄的小坦克的作用根本发挥不出来,所以第五军只能是用坦克装甲车为支援火力,以传统的步兵作战方式来对日军实施攻击。

不过其中戴安澜的200师是谢昌云给军政部提供新式武器时,点名要优先换装的部队,其步兵战斗力也远胜于其他没有换装的中央军部队。

何应钦虽然与谢昌云有芥蒂,也不满谢昌云这种指名道姓的越权方式,但第五军是他一手拉起来的嫡系,所以也就认可了谢昌云的要求。

谢昌云不知道今世200师会不会再有前世的辉煌和惨烈,要求给200师换装,只不过是为了借机表达一下前世对这支部队的尊敬。

第五军在昆仑关冒着日机的轰炸,在地面炮火的支持下与占据有利地形的日军血战了八昼夜,终于将日军第五师团第四十五旅团基本歼灭,并占领了昆仑关。

这场战斗第五军共歼灭日军五千余人,但自身伤亡也达到了一万二千多人,相当于其一线作战兵力的近一半,战斗力因此被极大的削弱。

在继续对敌追击受阻无力再发起强有力攻击之后,第五军不得不遵照军事委员会命令撤回后方休整。

可是一失去了第五军这支骨干部队,广西的战局立刻变得不堪起来。

其余近二十个师的部队攻不上、守不住,而日军则进退自如,想打哪里就打哪里,甚至一个加强大队都敢向中国军队的一个师发起进攻。

同时,日军的第一一四师团也在钦州湾完成了登陆。

十几天之后,日军不但重新夺取了昆仑关,而且基本肃清了南宁周边及以南地区的中国军队,并重新启用了南宁机场,对来宾、柳州等地进行了多次轰炸。

这时南河铁路中断运行已经有一个月了,大批的军需及战略物资压在海防港和铁路沿线,有的则被日军飞机所摧毁。

同时还有大量的原计划要由湘桂线和南河线出口的农副产品和矿产,也不得不转由粤汉铁路运往广州黄埔港,其中不少还要因延期和变换装船地点而负担违约金。

而黄埔港和粤汉南段已是含在日军嘴里的一块肉,随时有可能一口被咬碎吞下。

更重要的是如果日军在桂南彻底站稳了脚,再增调两三个师团,原来视为稳定的后方的西南就要危急了!

蒋介石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便匆匆赶到柳州亲自督战。

虽然调整了兵力、并查办了几名团长以上军官,但几天后仍不见效果,反而把昆仑关东北的重镇宾阳也给丢了。蒋介石只得一个电话把谢昌云也招了来,然后就带着他一起乘车赶往设在迁江县的桂林行营指挥所,准备在那里召集前线军事会议。

虽然蒋介石一直没有明言,但谢昌云知道这次该轮到自己出场了!

因为自徐州会战之后蒋介石应该了解了自己的态度,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战役,自己即便参与也绝不会多言。

而且迁江县离前线也就四十多公里,蒋介石敢冒这样的风险,看来也真是发急了!

仗打到了这种稀里哗啦的程度,表面看是准备不足、各处工事薄弱,大部分部队战斗力有限,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各派系长期矛盾所造成的结果,以至于错过了最佳的防御和反击时机。

到达迁江桂林行营指挥所之后,蒋介石面对白崇禧等的二十多位将领一通雷霆震怒之后,便突然宣布了军事委员会的最新命令:

将广西划入第四战区,由第四战区代理长官司令谢昌云负责统一指挥该次战役。

众将领都愣住了!

不是信不过或不服谢昌云,而是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何况被换下的还是有“小诸葛”之称的一级上将白崇禧。

但细想一下也都释然了。谢昌云不来,四战区的部队怎么调动得了呢?

而且可以说,在没有谢昌云参与的战线上,一旦日军得以战役展开,中国军队还没有全线反击成功的先例。

于是众将领的目光都齐刷刷的看向了谢昌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