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九章 城门之战(2 / 2)

加入书签

包括谢迁在内,在场几位军务大臣皆都愕然。

正阳门是京城正南门,也是京城的正门,在京师修筑外城前,一直作为大明京师门户而存在,因为其内不远处便是皇宫正门大明门,正阳门的防备向来都是京城九门防备的重中之重。

或许是刘健等人觉得正阳门防守不会出大问题,才会对正阳门守备多有松懈,之前德胜门遭遇围攻,其余各城门调动兵马往援,正阳门抽调的兵力最多。

刘健有些不解:“之前三日鞑子都猛攻德胜门,如今怎么南辕北辙,突然把目标转向了正阳门?不知此刻正阳门驻兵多少?”说罢,刘健侧头看向李东阳,李东阳对此也不知情,又看向熊绣。

熊绣回忆了一下,有些迟疑地答道:“大约三千兵马!”

谢迁立即予以纠正:“之前驻兵三千余,如今驻兵不过一千五百,加上民夫总兵力也不足两千!”

刘健有些震惊,再度问道:“鞑靼攻城兵马几何?”

熊绣仍旧不能作答。

并非熊绣在指挥调度上昏聩无能,而是由于刘健等人的消极保守,明军悉数退入城中,导致京城在城外的情报系统几乎陷入瘫痪,城内所得到的战报基本都是从城门楼上,通过瞭望孔直接观察得出结果,很多都不准确。

谢迁神色凝重地分析道:“以北寇兵马攻打德胜门的情况看,此番攻打正阳门,其出动兵马至少有一万……此时若能从京城其余城门派出一路骑兵,绕敌侧翼,与正阳门守军里应外合,或许能挫敌锋芒!”

李东阳听到“出兵”就敏感,立即出言质疑:“于乔所言,我不能苟同,若此路出击兵马得胜尚好,若兵败,试问从何处撤回京师?莫要步了靖康耻的后尘,城门未为敌所克而自陷。”

谢迁打量李东阳一眼,神色不善。

李东阳所说的“城门未为敌所克而自陷”,说的是前朝“靖康之耻”中神棍郭京摆“六甲阵”妄图大破金军,结果为金军所败,继而趁乱攻破开封府外城的典故。

谢迁心道:“我主张出兵,主要是想打鞑靼人一个措不及防……”

“鞑靼人正在攻城,其注意力都在前方的正阳门,尾随的骑兵必然不多,若出击一举奏功,一方面可以破坏对方的攻城器械,减轻守军的压力,另一方面则可以杀伤敌人,使得其不敢肆无忌惮,同时还可鼓舞我大明军心士气,即便战败也断不至于落得城陷的下场,结果却被说成祸国殃民,让我以后如何再对此战发表言论?”

刘健似乎没听到二人的争论,琢磨了一下,大手一挥:“应即刻奏请陛下,派驻五千兵马驻守正阳门,确保正阳门不失!”

谢迁忍不住想问,如果鞑靼人突然从正阳门撤兵,正阳门兵马是留守还是退回原单位?如果别的城门又遭遇鞑子攻击,是派出正阳门守军应付,还是再次抽调别的城门的兵马?

但因为之前李东阳的无端指责,以及谢迁对于此战中沈溪的“悲惨遭遇”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再加上他对刘健这样不懂军事但在城防问题上独断专行行径的强烈不满,使得他不想过多发表评论。

连作为内阁第三人的谢迁都不肯说话,熊绣就更不会随便发表议论了,最后的结果就是按照刘健表述的策略上奏,报请弘治皇帝进行朱批。

此时朱祐樘虽然病情有所好转,但仍旧无法亲自批阅奏本,朱批的职责在司礼监,司礼监秉笔太监对于内阁的决议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刘健俨然成为大明的中流砥柱,权势一时无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