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 三足鼎立(2 / 2)

加入书签

这倒也没什么,父做高官子登科,这是千百年来人们的共识。

除了这两种,剩下的一种便是极为无耻的官职了——传奉官。听名字这种官就不靠谱,其实就是皇帝陛下一高兴发了中旨,跳过合法程序直接授官。

这种官一般都是方士伶人担任,最被文官鄙视抵制。

别管这些传奉官多么风光,一旦失宠便会遭到文官们疯狂的反攻倒算,下场极为凄惨。

谢慎力推匠作学院,学员毕业后身份等同于国子监毕业生,虽然合法但身份地位并不高,只能做二等官。

而如果把匠考纳入科举,那么登科的匠人岂不就是‘匠进士’了?这样一来,匠人岂不是能名正言顺的做到高官了?

这当然是文官们不愿意看到的。

故而他们能允许谢慎创立匠作学院,却不准许谢慎运作匠考入科举。

谢慎之所以这么坚持拔高匠人的地位,便是看出文官创造力的匮乏。许多匠人不仅是优秀的手艺人,还有着无数奇思妙想,如果引导得当,未必不能发明出许多划时代的东西。

明朝已经有了资本萌芽,为什么就不能有工业革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了科技国家才能进步。

大明要想改变覆灭的命运,大搞科技才是唯一的出路。而这一切都要靠提升匠人的身份来做到。

任何的改革矛盾都在内部,阻力也出在内部。

这一点谢慎早就知道。但他没想到阻力会如此之大。

真是倒下一个何侍郎,千千万万官何侍郎站起来......

在谢慎看来朝廷仅仅由儒士把持是很危险的,这些人精于内斗算计,自然而然的就发展成嘴炮东林党。

而完全由军人把持朝政更危险,文人最多讽刺挖苦一番皇帝,武将弄不好就造反了,估计皇帝对此也放不下心。

所以文人武将必须相互制衡。

唐朝武人太盛,这才有了藩镇割据。宋朝文人太强,这才导致国家羸弱。

大明有向宋朝发展的趋势,故而需要及时矫正。

最理想的状态是让文人、武人、匠人达成一个平衡状态,国家有多种声音,不至于走偏。

但实现起来无疑是困难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武将要想崛起需要不停的立功,而这需要不断有战争发生。

东南暂时已经安定,只能将视线放在北面和西北。

至于匠人......要想提升地位必须要拿出足以令人信服的发明。这可不是什么肥皂牙刷能做到的,必须得是燧发枪一类的革新性发明。

光靠匠人本身显然无法做到,这就需要谢慎暗授机宜了。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