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会试会试(2 / 2)

加入书签

此二人皆出自名门世家,对于恶劣环境的耐受力自然不如谢慎这样的寒门子弟。

连谢慎都嫌弃的考试环境王守文、谢丕如何受得了?他二人好不容易挨过了乡试来到天子脚下参加大比,自然是分外欣喜。

会试的考试内容和乡试相比是差不多的,唯一的区别就是主考官换成了圣眷最隆的臣子。

譬如弘治六年的主考官就是大佬李东阳。这位弘治三贤相之首后来当了多年的首辅,好搭档刘健、谢迁都致仕了还在为大明朝发光发热,实在应该表彰一番。

不过这些都是闲话了。

临考前考官信息才公布出来,弘治九年会试的主考官是詹事府詹事兼侍讲学士谢迁和侍读学士王鏊。此刻谢慎恍然大悟。怪不得他那日去拜见谢迁时谢府门子连声说自家老爷不在,原来谢迁是在避嫌啊。这位大佬肯定是提前就是知道了内幕消息,这才对谢慎避而不见。不然要是传将出去,二人名声都将污损,确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谢慎和两名好友一起受检进入贡院,之后按照既定的规则进入到各自号舍侯考,一切都是那么平静。

不过谢慎这次特意留意了号舍的位置,确认并没有在什么排水沟渠的周围,这才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伴随着一声清脆的梆子声,弘治九年会试第一场开考了。

第一场考的是四书五经。

会试和乡试的考试模式一样,四书的题目都是一样的,五经是按照各考生选择《诗》、《书》、《礼》、《易》、《春秋》本经选择分发试题。

谢慎乡试选的是《诗经》,自然不能再改。

而且以谢慎的知识储备也不允许他短期内更改经试类别。

学习文史的都知道,学问是越做越窄越做越精的。

如果修习的太庞杂,除非天资聪颖很可能最后变得一无是处。

当然主要的精力还是要放在四书试上的。

谢慎小心翼翼的打开试题,按照题目的出处分析该如何作答。

四书试获得好成绩的关键是要能够理解朱子他老人家对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看法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给出犀利见解。

这个范围定得很死,绝对不能越界,否则不但成绩会很惨,还有可能被定性为不尊圣人。

这次四书试的三道题目分别来自于《论语》、《孟子》、《中庸》。

之所以没有《大学》是因为《大学》的篇幅实在太少,换句话说一共就几千字,都不用压题剿袭了直接可以将通篇背的滚瓜烂熟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出考题流程上自然没问题。但未免会给人主考官偷懒没水平的印象。

要知道会试考官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是天子最器重的股肱之臣,怎么能在这种时候丢了面子。

那可不仅仅是丢自己的面子,连天子的面子也一并丢了。

故而四书试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一般不考《大学》,只从《论语》、《孟子》、《中庸》中出题。

当然也会有例外,但遇到这种情况考生间一般是拉不开差距的。

......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