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贵显何氏两将军(1 / 2)

加入书签

荀贞既出身名族,又战功赫赫,而且和袁绍、何顒等党人名士来往密切,最重要的是,赵忠、张让这等阉宦看他很不顺眼,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这一观点,洛阳的士大夫们当然对他称赞有加。

“特别是明公捕李鹄下狱之后,事情在洛阳传开,凡是清正的士大夫、士子,以至太学里边的太学生,对明公都是盛赞不已,称赞明公不畏强御,有公家族中诸父之遗风。”

荀贞一听即知,这必定是荀爽、王允、孔融等为他发起的舆论战获得了胜利,因此使得洛阳的舆论一面倒的偏向他,若非如此,李鹄一个小小的六百石郡丞,他的被捕下狱绝对是不会引起京都士大夫或太学生的注意的。

王允、孔融都是出身大士族,素来清洁秉道,在士林中的名声很高,尤其孔融,一因为他年少时的一些事迹,再因为他生性好提携后进,所以在年轻士子中的名望很高,特别是在太学里的名声更大,荀爽自不必多说,他可以说是现在荀氏一族的代表人物了,其名声比之王允无有不及,甚至有过之,有他们这些人为荀贞制造舆论,那么荀贞在洛阳士大夫、太学里的名声自然而然地一下就上去了,用个词形容就是名声鹊起,这还只是荀贞捕拿了一个郡丞李鹄而已,可以想见,若是荀贞诛了赵氏,那么他的名声会响亮到何等程度,必是天下震知。

说起太学生,两汉的太学生一向关注政治,他们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最多时,洛阳有三万太学生,这些太学生有的是公卿子弟,有的是士族子弟,至不济,也是郡县知名的“寒士”,这么多有“背景”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他们的力量固然不足以撼动朝廷,可却也足以形成一股强大的、不可小觑的力量,尤其是在舆论方面,——这从之前的两次党锢就可看出,两次党锢皆有太学生的积极参与,当时已然出仕的颍川郡人李膺、贾彪都是太学生的领袖。

当然了,经过两次党锢,党人的领袖损失殆尽,太学生也受到牵连,如今的太学生较之以往在力量上有所不及,但依然是不容小觑的。在太学生中有了名气,两个直接的好处,一个是人口向传,在舆论中有了好名声,再一个就是待到天下大乱时,太学生里的年轻俊杰在择主之时很可能就会去投奔荀贞。

成大事者,需要本身的能力,更需要人才,尤其是需要有一个人才储备库,只有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进来的政治团体才是一个健康的、能够长远发展的政治集团。

所以在听到太学生对他颇有赞颂之词后,荀贞极是欢喜,说道:“我的名字竟然已经传到太学里了么?”

尚正、栾固等人在坐,荀贞是他们的长吏,荀贞能够得到京师士大夫的称颂,他们也是与有荣焉,非常高兴,——他们的前途和荀贞有很大的关系,只有荀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们才能跟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仕途上的发展才会会好一点,更容易一点。

但是,栾固对荀贞不为自己的名字被京都士大夫称赞而感到欢喜,却为太学生知道了他的名字而感到欢喜这件事觉得很奇怪,遂问道:“明公之名为京都的士大夫称赞颂扬,京都是天下名士、士大夫聚集之地,能够在京都扬名,此佳事也,却为何明公对此不是非常的欢喜,而却因为名字被太学生知道而喜形於色呢?”

荀贞心道:“我总不能告诉你天下将乱、汉室将颓?”因而笑而不语,他顿了下,复又问审配:“京都士大夫都是如何说我的?可有批评之词?”

审配是刚直的人,有什么说什么,毫不隐瞒,他答道:“京都士大夫里有些人对明公的行事颇有微词。”

“噢?对我什么的‘行事’有微词?”

“有人说观明公行事非儒家正道,而似如酷吏。”

荀贞对这个批评不当回事儿,当今之世,不为刚健敢断的法家酷吏,难道去当一个如此前颍川太守阴修或如现在冀州刺史王允这样空有声名、而无突出政绩的清谈庸吏?况且再则说了,刚健敢断,换个词儿说就是敢作敢为,这也是优点。

荀攸即看到了这一点,他插口笑道:“先贤云‘敢为天下先’,又说‘事当所为,虽千万人吾往矣’,刚健敢为有什么不好的?此庸人之见也,不值一提。”

荀贞问审配说道:“还有什么微词、批评么?”

“有人以为明公杀伐过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