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跳战术(1 / 2)

加入书签

“怎么会这样?这怎么可能?”

就在山本五十六和永野修身这些日本鬼子为了日本海军的重大损失而惊讶的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同样感到了惊讶。

他并不是为阿利.伯克舰队的损失在惊讶——1艘重巡、4艘驱逐舰、11艘登陆/运输舰和3艘t2油轮根本不算什么事儿。和强大的日本海军对垒还能怕这点损失吗?

真正让罗斯福总统大吃一惊的是登陆巴尔米拉环礁的海军陆战第二师的损失报告。

由于兵不血刃拿下了中途岛,美军上下对于巴尔米拉环礁之战充满了乐观情绪。认为日本根本不可能在巴尔米拉环礁上面部署重兵,说不定也会像中途岛那样不战而走。

而实际上,这些美国人完全猜对了。日本人并没有在巴尔米拉环礁上摆上多少军队,仅仅只有不到2000人。而且岛上的主要炮台在登陆行动开始前就被美军的战列舰舰炮打哑了。

所以登陆的美国海军陆战第二师官兵一开始都不认为会有什么激战,似乎只要他们的“鸭子”两栖装甲车和lvt两栖装甲车还有m4两栖坦克(用m4中型坦克改装的)冲上巴尔米拉环礁的滩头,战斗就会立即结束似的。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在巴尔米拉环礁上会有一场血腥的战斗在等待着他们。之前舰炮摧毁的只是几个安放了203mm重炮的炮台,没有摧毁隐蔽在岛礁上密林中的轻型火炮和t-34坦克。

所以当美军登陆部队冲击滩头的时候,日军的75mm、70mm火炮和各种迫击炮劈头盖脸地打来,将大量没有多少装甲防御的两栖车辆和登陆艇打成了筛子。车上还有登陆艇上的美军顿时伤亡惨重。而当幸存的美军在舰炮的掩护下冲上滩头后,日本人驾驶的t-34坦克又摇摇晃晃轰鸣着从密林里面冲了出来,用那门在欧洲战场上早就显得无力的76.2mm炮轰击美军。

这门大炮虽然对m4a3系列坦克改装的m4水陆两栖坦克没有多大用处——m4a3的正面装甲最厚处达到了76.2mm,而且还有倾角,苏联t-34/76的坦克炮根本对付不了——但是却把美国人的各种登陆车辆全都轰成了碎片,车上的士兵不是被打死就是发疯似的跳到沙滩上。但是日军隐蔽在沙滩附近的92式重机枪这时又突然开火,把慌乱中的美军一排排打倒。机枪扫过,沙滩上留下了一片片血水。最后冲上滩头的士兵寥寥无几,而且还被日军的机枪和火炮牢牢压制。幸而几艘美国驱逐舰和火力支援型的登陆舰冒着搁浅的风险递近滩头开火,才让上岸的美军有机会挖掘简易工事,以躲避炮火。

但此时美军已经被打懵了,几十人或十几人一群的龟缩在滩头上的一个个临时挖掘的避弹工事内,不愿意发起进攻,但又无法撤退。除了1000余个伤亡和一片非常不稳固的滩头阵地,美军在巴尔米拉岛礁争夺战的第一天,居然是一无所获。

第二天的交战依然伴随着惨重的伤亡。由于当日凌晨发生的海上激战让守岛日军产生了误判,以为美军舰队已经被击退。因此立即发起了反击,数百名疯狂的日军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在3辆只能勉强开动的t-34坦克的支援下发起了进攻。

如果不是被海水挡住了退路,这场在德国人和苏联人看来,都是毫无章法的进攻几乎就把巴尔米拉环礁滩头的美军击退了。

最后还是这些被德国人当废钢铁卖给日本的t-34/76坦克拯救了几乎要崩溃的美军——冲锋冲到一半的时候,3辆坦克先后抛了锚。结果成了美军的m4a3的靶子,被打成了“火把”。而看见日军坦克被摧毁,本来已经要崩溃的美军陆战队步兵也鼓起了士气,跟随着m4a3坦克发起了逆袭,不仅击退了日军,而且还夺取了一些地盘,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滩头阵地。让美军可以在当日涨潮的时候,把更多的登陆部队和物资送上巴尔米拉环礁。

不过在天亮之后,美军又一次陷入了苦战。他们的滩头阵地被日军的炮火反复覆盖,而进攻的道路又被一辆残存的t-34/76坦克阻挡了好一阵子。直到罗斯福拿到战报的时候,巴尔米拉环礁上的苦战仍然在进行之中。

岛礁上的日军抵抗顽强,每一寸土地都必须经过一番血战。更让美军感到震惊的是,血战持续了2天,美军虽然打死了数以千计的日军,但是俘虏却是一个都没抓到!

根据岛上的美军海军陆战队报告,根本没有日军投降……哪怕被绝对优势的敌人包围,哪怕弹尽援绝,日军也会死战到底,哪怕发起决死冲锋,也不肯投降。甚至还有日军伤员在美军医护兵去救治他们的时候,拉响身上的手榴弹……

“我们投入了那么庞大的登陆舰的(64平方海里的登陆船队),还有那么多的战列舰、重巡洋舰提供炮火支援,还有二十多艘护航航母上的战机提供空中掩护。居然拿一个小小的巴尔米拉环礁束手无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罗斯福将报告摔在了会议桌上,脸色阴沉,显得非常不快。

美军在英格兰战役中败给德国人这他可以理解,德军从1939开始到现在可以说是战无不胜!而且他们的武器装备也比美军要好,有可怕的虎式坦克,还有fw-190和福克零式战斗机。

可是在巴尔米拉环礁被日军一顿胖揍就让他有点难以接受了——根据各方面汇总的情报,日本海军还有点实力,但他们的陆军根本不行,连欧洲一战的水平都达不到,什么摩托化、机械化的统统没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