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东方的军官生(2 / 2)

加入书签

强军强国,成了每个人最心底的愿望。

带队的是来自陆军部的吴光新,和段总长是亲戚,原来是军官模范团的副团长,在码头上与丁旭东、王焕章两人客气了几句,几辆汽车就拉着他们到了离码头不远的海军大饭店。陆大的毕业生们坐着小汽车,而象叶荃他们这样从保定军校毕业的初级军官则分别坐上了两辆大客车。

现在,他们终于清楚他们来欧洲的任务了:训练和指挥在奥匈的大约8000多名华工。

这就是当初李海顿与徐树铮商量的方案。

可是,由于控制了海洋,英法两国在中国招募劳工相对容易,而徐树铮为奥匈帝国所招募的劳工想送到德国和奥匈却绝非易事。英国人的海上盘查相当严格,只能转道南美,再从中立的西班牙绕路才能抵达欧洲。

在李海顿的财力支持下,徐树铮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才从国内给奥匈方面送来了不到八千名劳工。

现在,这些华工被安置在六个后勤营地内,实行军事化管理,平时当搬运工,偶尔也进行一些军事训练。

按照欧洲的标准,指挥这些人相当于一个加强的步兵师,需要大约近400名军官,但很显然,国内根本无法满足这种要求。徐树铮东拼西凑,才从国内派出了80多名军官,还是因为打着欧洲留学镀金的名义,才能吸引那么多人报名。

只有这么一点军官,每个华工营地只能分配到十多名军官,再加上奥匈方面派出的军事顾问:几名军官和十几个士官,只能就这么先凑合着办吧。

叶荃、白崇希和姚城等人被分到了乌克兰的亚莫林营地,这里靠近前线,华工营的营地和奥匈军的军营混杂在一起,偶尔能听到从远处传来的炮声。和往常一样,营地的训练场上数百名华工正在进行着训练,其他大部分人则在向前线输送着物资。亚莫林营地总共有1700多名华工,轮流着在营地里进行着训练。

现在,他们这些刚刚从军校毕业的军官生成了这里的最高指挥官,不过,在那些工头向这些手下的华工在介绍他俩的身份时,叶荃明显能够感觉到这些华工对他们抱有一丝的敌意和不信任。

一件很棘手的事,如何才能把这些农民训练成合格的士兵?

这让叶荃他们感到头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