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决定战争(1 / 2)

加入书签

“德拉-霍姆斯会战”的结果,直接促使中国向俄罗斯宣战。

对美国来说,这场会战的重大失利,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

虽然在二十八日,美国国防部并不承认会战失败,只以“失利”作出概括性总结,随后宣称美军成功保护了以色列,消除了中叙军团对以色列构成的威胁,取得了毙伤数万敌军的辉煌战果,但是这种宣传伎俩,只能用来麻痹平民百姓,对美国高层来说,这场会战是不折不扣的惨败。

要知道,美以联军在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的情况下,损失了数万名官兵。

虽然中叙军团的伤亡也很大,但是两个中国集团军的减员率还不到一成,即战斗力没有本质性降低。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在美以联军作战能力大幅度下降的时候,却要面对比之前多出一倍的中国军队。虽然在二十九日,巴拉姆向以色列总理保证,以军的防线很坚固,暂时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但是这位背上了黑锅的以军将领仍然认为,美以联军无力进攻,还要尽快加强兵力。

向中东增兵是肯定的,但是要增派多少部队?

当时,罗林森已经把责任推到了巴拉姆身上,宣称是巴拉姆在南部战线上犹豫不决的进攻行动,拖延了整个战役计划,使在北面进攻的美军蒙受了惨重损失,应该由巴拉姆承担所有责任。

只是,这个狂妄自大的美军将领也猛然明白了过来,即美以联军的兵力还远远没有达到扭转战局的地步。

结果就是,十二月三十日,罗林森亲自向马歇尔提出增兵。

按照罗林森的要求,至少需要增派八个美军师,美以联军才能取得兵力优势,也才有能力发动一次决定性的进攻。

问题是,马歇尔手里根本没有这么多部队!

要知道,和平时期,美国陆军总共也就八个常备师,即第一装甲师、第二骑兵师、第三步兵师、第四步兵师、第七步兵师、第一零一空中突击师与第八十二空降师,此外还有八个国民警卫队师。虽然美军师级编制的规模非常大,兵力在一万六以上,其中第二骑兵师接近两万,但是与中国的集团军相比,仍然差了一大截。结果就是,美国陆军的常备作战部队比中国陆军少得多。

以当时的情况,马歇尔最多向罗林森增派三个师。

问题是,罗林森坚持要求获得八个师,不然他不会再次发起进攻。

最终,马歇尔不得不做出让步,即承诺在二零五三年三月底之前,在已经增派三个师的情况下,再派遣八个新成立的师,而罗林森必须在二零五三年二月底之前,提交详细的进攻作战计划。

当然,马歇尔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即让罗林森出任美以联军总司令。

只不过,这是下个月的事情了。

既然罗林森已经把责任推到了巴拉姆身上,以色列当局也默认了,那么撤换联军总司令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马歇尔尽了最大努力,只是这个结果让卢卡斯很不满意。

当时,美军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情报,知道中国会在新年开头向俄罗斯宣战,而且将同步发动战略进攻。

有趣的是,美国当局没有把如此重要的情报通报给俄罗斯。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这是卢卡斯下达的命令,而他这么做,主要就是担心俄罗斯放弃攻打伊朗的作战计划。

要知道,俄罗斯总统早就暗示过,只要与中国交战,俄罗斯就不会进攻伊朗。

更重要的是,二十八日,中国与伊朗正式结盟,而且承诺在三天之内、也就是在二零五二年过去之前向伊朗派遣地面部队。

站在卢卡斯的角度,这个承诺预示着中国将在伊朗投入重兵。

毫无疑问,对他来说这是天大的好消息,而且是“德拉-霍姆斯会战”之后,对美国最为有利的消息。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在短期内将无法向中东增兵,美以联军将获得难得的喘息机会。

只是,这还不足以让以色列高枕无忧。

别忘了,当时在中东战场上,中国有三个集团军,虽然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主要驻扎在约旦境内,但是另外两个主力集团军依然有足够强大的兵力,也就有可能在美以联军进行调整时发动进攻。

为此,卢卡斯必须设法减少中东战场上的中国军队。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俄罗斯进攻伊朗,让中国不得不抽调兵力去伊朗。如果中国在这个时候已经向俄罗斯宣战,就不大可能从本土抽调兵力。也就是说,中国将别无选择的从中东抽调部队。

正是这个原因,让卢卡斯决定不把消息告诉俄罗斯总统。

要知道,如果俄罗斯总统知道了这条情报,俄军就肯定不会进攻伊朗,而会把主力全部派往远东地区。

事实上,当时俄军已经做出反应,把部署在内高加索地区的部队派往远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