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人彻底慌了(2 / 2)

加入书签

“中国那些落后的技术装备以及技术人员,只能生产苏联的二代坦克,现在世界各国落后的技术以及二手设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非常先进的……”

“实际上,当初我们的情报人员以及国防部的一些官员确实从中国获得了一些相关技术。这非常隐秘,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被调集到这边……”吉米说的很失落。

当初他不过就是因为喝醉了,随口说了几句,就被调查了很长的时间,然后丢到中东这鸟不拉屎的地方。

“如果真是中国人,我们应该如何做?这些坦克的详细性能我们无法弄清楚,那种导弹的具体参数我们也无法获得……”负责人顿时就为难了起来。

“其实,这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应该惊恐的是苏联。苏联人一直在中苏边境囤积了大规模的装甲集群威胁中国人。中国人的坦克无法抗拒,他们的飞机更加无法应对苏联各种先进战机的突防……”吉米不以为然地说道。

现在中国跟美国之间,可是有着非常好的合作。

美国拉拢中国,就是为了扶持中国来分担来自苏联的压力。

中美之间,没有利益冲突。

至少,在苏联没有倒下的时候是没有的。有的隐秘的合作,并不能让太多人知道。

“那就让苏联人去头痛。不过我们必须得向上级交付我们的情报,我们必须掌握主动,否则,就别想再获得更多的经费!”负责人很是头痛。

要是这些武器来自中国,那么,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反正,现在恐慌的是苏联人。他们拥有优势的地面最强大的武器装备成了一炮死的垃圾,就连主力装备的米格-23,都被轻易打下来了。

莫斯科的那些混蛋,才应该是最惶恐的!

苏联最先进的坦克,也是出口数量最多的坦克,伊拉克采购数量是最多的,一旦无法找到为什么会被伊朗那些落后的坦克这样容易就摧毁,对于苏联来说,将会是一场灾难。

t72,是苏联重型装备出口的主要武器。

1977年11月苏联纪念十月革命60周年的红场阅兵式上首次亮相,到现在,仅仅出现四年的时间,第一次实战,就出现在这样的结果,哪个国家还敢继续大批量地购买这种坦克?

坎拉姆在知道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跟苏联方面的人员联系,这引起了苏联巨大的惊慌。

苏联财政状况本来就不好,在t34这种造价低廉,性能良好的坦克之后,t64因为拥有太多的苏联最先进技术,加上每辆的造价过高,根本就无法出口,最终才有了t72这种跟t64b外形相差无几,内部天壤之别的坦克。

这种坦克从亮相之后,就受到了整个世界的关注。

就连美国人,都不得不继续开发新的坦克来对抗这种来自苏联钢铁怪兽的压力。

苏联官方宣称,t72是t64的升级版,虽然为了成本简化了一些,但是性能更加先进,更加凶猛的火力,更加灵活的移动速度,更加强大的防御。

现在,这种神话,破灭了。

“让我们的情报人员全力出动,我要知道伊朗手中从什么地方获得的这些坦克!如果是美国人,我将会让他们好看!”萨达姆也知道,这种事情,并不能真正靠美国。

美国人跟伊朗有仇,德黑兰人质事件到现在都没有获得妥善解决。

而美国人的两面三刀是整个世界都知道的。

他们就是因为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一边往协约国卖武器,一边往同盟国卖武器才崛起的。

以前他们支持伊朗打击伊拉克,现在在伊朗反水之后转而支持伊拉克,萨达姆并不相信美国人。即使美国人现在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情报。

t72在一场遭遇战被摧毁十多辆,战损超过一半的恶劣影响,不仅仅是让苏联高层震动,更加恐慌的就是下塔吉克集团,他们是立志要打造一款世界经典来继承t34的殊荣,庞大的订单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比别的生产研究集团更好。

现在在两伊战争上,一场小规模的高强度遭遇战的结果就可能让他们手中的订单失去,而他们在这之前,必须搞明白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果是美国人为伊朗提供的新式坦克,这将会对整个苏联的国防造成最大的影响!最大的破坏,苏联对西方国家的压力,将会荡然无存,反而由西方国家对我们造成强大的压力!”苏联陆军总司令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在知道这个情报之后,非常严肃地对着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说道。

“那就让克格勃的人搞清楚这些坦克的来源,了解他们的性能!如果是美国人,就必须针对性地研究出可以对抗他们的坦克!”老迈的勃列日涅夫对于这种事情的发生,也是不能容许的。

经过他十多年的努力,苏联才形成对西方阵营在陆地上的庞大优势。

海军方面,美国人却占据着优势。

要是他们的陆地优势没有了,美国人将会带领西方阵营压垮他们!

“下塔吉克的负责人也必须亲自去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崔可夫咬牙切齿地说道。

原本,军事计划委员会是让下塔吉克集团改进t64,他们弄出了t72,现在新一代的坦克研制工作并不顺利,必须让下塔吉克集团在了解到t72的性能缺陷之后加以修改,并且对这些坦克进行升级,否则上万辆的t72将会成为战场上的靶子。

一旦开战,根本就扛不住!

这是苏联高层最为恐慌的原因。

在那场遭遇战之后,仅仅五天的时间,苏联的专家团就从莫斯科飞到了巴格达,然后再从巴格达转往巴士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