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要塞(2 / 2)

加入书签

只是入夜之后,烈风人也但没有这种锐气,第四师团三个步兵中队的敢死队刚刚跳出工事,当即落入柳军精心准备的火雨之中,在十分钟之后这三个步兵中队消耗殆尽,可是第三师团再次组织两个中队的敢死队,这一次他们虽然冲到了外壕边上,但还是在守军的密集炮火进退两难。

第六师团的运气不坏,他们的一个步兵大队在工兵掩护下成功越过了外壕,冲入了柳军阵地,但是片刻之后,柳军自发性地组织了一次猛烈反击,封锁住了突破口,这个步兵大队与后继梯队失去联系之后只能做困兽之斗,但是这种场景持续不了多久,除一名士兵藏在尸堆幸而逃生之外,这个大队没有一个生还者,也没有一个俘虏,“烈风最强的师团”倒也不是浪得虚名。

但总体来说,当夜和次日白天的进攻,烈风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毕竟经过这么久的血火考验之后,烈风军对于攻克永备工事和半永备工事已经领悟出一部分经验,屡次冲入了外壕,然后被柳军精心组织的火力大量杀伤。

但是这种打法,双方都承受不起,第三次总攻打到现在,柳军付出九千人的伤亡,烈军则是一万五千人,为此在爱水三郎的默认下,千望神度中佐参谋特别组织了“特别斩入挺进队”的玩意。

这便是烈风历史书传说的“史上最大夜袭部队”,共有三千四百名士兵组成,千望神度决心将这支部队投入到第十七师侧面的夜间突袭中,企图一举突破柳军的防御,就连爱水三郎都寄以厚望:“望贵部快速穿插,不恋战,不纠缠,予敌以致命一击。”

指挥官北条震更是对这支肩缠白带的挺进队表示最大的决心,出发前他说道:“这一次,我们必须有着有去无回的决心!全体将兵,服从命令,在冲入敌阵之前决不许开一枪一弹,我要用雪亮的刺刀来为天皇效忠!谁也不许大声说话,谁也不许退缩,违抗军令者格杀勿论……”

北条支队的夜袭队起初就不顺利,他们遇到了柳军炮兵的盲目射击,以致于进展很慢,但是他们突破的堡垒却不是十七师守备,而是配属十七师的一个独立守备营守备,战斗力较弱,因此北支条队顺利地冲入了堡垒,双方展开肉搏,一度占领了大半个堡垒。

但是司马勘很快反应过来,他调集两个步兵团赶来增调,在堡垒之中双方在狭小的区域堆积着尸体,而在堡垒外围,柳军的部队越围越多。

战至即将天明,北条支队伤亡已经超过二千三百人,北条少将本人也身负重伤,部队随时处于全军尽没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烈风军还是只能撤退了。

在堡垒前面,烈风军留下了一千具尸体。

在这种情况下,烈风军再次将目光转向了“天山要塞”,这是柳军整个沧州防线的一个核心重点,烈风军当即组织了五个步兵向天山要塞发起突击,另外四个大队进行牵制进攻。

但柳军也对天山要塞极度重视,在要塞上新布置了一个非常精锐的步兵团,是定边军塞北时期的老部队。

烈风军集中大部分火炮集中天山要塞,整个要塞如同火山爆发之后,被重重烟雾和声浪所掩盖,工事破坏相当严重。

接着烈风军动员九个步兵大队开始猛攻天山要塞,但是左翼很快被压着山下,右翼虽然一度取得进展,但是很快亦被击退,一直战到入夜,烈风军的冲击全部以失败告终。

第二天烈风军卷土重来,再次实施极其猛烈的炮火准备,特别是二八零重榴弹炮的攻击,简直让整个天山要塞翻了天。

接着烈风两个大队利用炮击效果沿着死角进攻,一度突入了山根阵地将柳军击败,但是柳军迅速集中炮火反轰击,顺利以两个步兵连发起反击,将烈风军打了原地,但是烈风军又再次组织进攻,守军伤亡过大,被迫退出山根阵地,烈风军一路向山腰进攻,并于黄昏时占领山顶一角。

在看到一线胜算之后,烈风人发疯地连夜发起攻击,但是一次又一次被击退,当夜二十一时,爱水三郎投了一个完整的步兵联队,发起当天最猛烈的冲击。双方厮杀得疯狂的程度,柳军高呼:“看看我中华男儿之声!”将一波又一波的烈风军打死在阵前,烈风军纵然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却是大声吼叫着一波又一波反复冲锋,后队士兵踩着前队士兵冰凉的尸体向前攻击,一直到第二天天明时,烈同军已经夺占了多处工事。

对于烈风军在天山要塞的攻势,柳镜晓和丁宁颇为震动,白凌不须柳镜晓命令,当即带领二十三师两个加强步兵队打了一场二十三师有史以来最经典的战斗,把烈风军全部打下山去。

但是烈风军很快又组织了数个大队的敢死队冲上来了,,再次向山顶进攻。但是柳军的抵抗顽强到了极点,疯狂地发扬其射击上的优势,有时候干脆把巨石推下山下,烈风军的敢死队不是饮弹而死就是被落石砸成肉泥,这一天下来,烈风两个师团伤亡过半,实在无力进攻。

接下去的一天,烈风军发起又一次空前猛烈的进攻,以步兵一零一师团为基干,十五个步兵大队发起进攻。一零一师团的士兵高吼着冲上山去,然后又被打下来。

在天山要塞上的柳部守军也是同样吃不消息,二十三师几乎把自己所有建制较完整的步兵连都投入到这里,可是现在苏雪和白凌手里不过是昨天合并建制后临时补充起来的四个步兵连,若不是柳镜晓紧急抽调两个步兵营赶来增援,天山要塞很有可能失守了。

但是烈风军也把所有的压力放在天山要塞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