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让我们刀了孔府四合一月票何(1 / 2)

加入书签

说到这里,孙膑就拿出了一份文件,上面记录的是这四十五天以来,闯军和京城的伤亡:“第一天,闯军派出上万流民,试探性的攻城,损失三千,那一日,我军依靠京城十丈高的城墙,以及床弩、强弩,仅仅损失一百老兵。”

“第二天,闯军以一万老营作为督战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开始攻城,出动了五万流民,这一天,丞相以及诸多新儒家的高手们,组成救火队,四处巡逻。”

新儒和旧儒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

不同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有不一样的答案,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于新儒可以随时随地的收到反馈。

这里的反馈,指的是个人心灵变化到来的反馈。

在旧儒时代里,一个读书人,即使他真的领悟了仁义礼智信的道理,并以此为信念,践行在个人生活中,他也不会有太多的收获,甚至,若是倒霉一些,遇到了骗子,能把他骗的怀疑人生。

天下间的儒生,哪怕是旧儒,他们年轻之时,难道就没有一次慷慨激昂过?难道就没有那么一瞬间,愿意为了朝廷付出一切?难道就没有哪怕一次,发自内心的认可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吗?

当然是有的!

那种生下来就是超级大坏蛋,一辈子一次也没有相信过仁义礼智信的读书人,不能说一个也没有,但一万个之中,起码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都是普通人,都曾经多多少少的感动过自己,多多少少的领悟过仁义礼智信的奥义。

毕竟,按照孔丘在新儒中的定义,仁义礼智信并不是什么难以达到的超级标准。

“真正的儒,不分读书人和普通百姓。对于百姓而言,朴实善良就是仁;乐于助人便是义;尊敬他人,尊老爱幼就是礼;尊重知识、追求知识就是智;诚实守信就是信!”——孔丘语录第一卷!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儒生,都曾经做到过仁义礼智信五德中的某一德,只不过他们并未收到正反馈,有的甚至还因为这一点吃了亏。

吃亏之后,他们就开始怀疑仁义礼智信的作用,是否真的像四书五经上说的那样厉害。

吃亏多了之后,他们就开始‘学聪明’了。慢慢的,他们就学会了嘴上仁义道德,心里金银珠宝。

到了此刻,他们就从读书人蜕变成了旧儒。

而新儒不一样!

新儒之中,你领悟了勇,明白自己生命中有比勇气更有价值的事情、信念、人之后,就能很快成就超凡。

这样的反馈,直不直接?

新儒之中,在勇的基础上,领悟了仁义礼智信,就是大周天甚至是无漏境高手。

这样的反馈,明不明显?

新儒之中,坚守仁义礼智信的信念,并践行在个人生活中,每日都能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变化,每一天实力都比过去更强一分。

这样的反馈,好不好?

这一点才是孙膑心中新儒最强大之处,能让人上瘾!

(众所周知,地球ol这个游戏体验极差,每个人出生之后的境遇都不同,而且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你努力了就能立刻见到收获的。很多时候,你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么叫绝望。

而新儒的奥妙便在于,你努力了,立刻就能感受到收获!这一点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难以拒绝的诱惑。

游戏之所以风靡全球,受到全世界人类的欢迎,靠的就是及时、立刻、可见的反馈。杀了怪,就有经验!完成了任务,就有收获!)

由于新儒的特性,使得新儒之中的高手越来越多!

哪怕他们的修炼资质其实不咋地,但是只要身体力行的去践行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去知行合一,就能收获正反馈,就能感到个人修为的不断提升。

结果就是,新儒们不断身体力行,做的好事越来越多,名声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而他们的修为也水涨船高。

光是京城之内,孔丘便聚集了数十位无漏境高手,八九百位大周天。

一位小周天,便可身披三层铠甲。

普通士兵,若是不能结阵而战,哪怕是百人军队,也有可能被一位身穿三层铠甲的小周天,活生生打崩!

一位大周天,若是修炼了金钟罩、铁布衫这样的外功,可以轻松穿上二百斤重的铠甲,健步如飞。

他们的铠甲,厚度直接以厘米为单位!

别说普通人了,就是小周天过来了,不爆发气血,也无法对他们造成致命伤害。

每一位穿上了以厘米为单位的重甲的大周天,放到战场上,那就是古代版的坦克,一个人就能证明莽穿百人级别的军阵。只可惜往昔之时,大周天也是需要讲武德的,所以很少有大周天这么做。

只可惜,新儒的高手们,都是一群不讲武德的!

而北京城又富得流油,在曲大带着数百墨家工匠以及原本京城就有的数千工匠的帮助下,大周天们也都披上了这等重甲。

故此,哪怕闯军流民极多,也并未能动摇京城防线。

至于他们也想学习城墙上的高手们,开始不讲武德,但仓促之间,闯贼并没有这个条件!

他们没有这么多工匠,也没有这么多铁料,他们根本就无法给每一位大周天都装备上重达上百斤、数百斤的重甲。

没钱!

穷!

当然,李闯并不是一点家底都没有,所以李自成在见识到这等不讲武德大周天的威力之后,就立刻使用家底,打造了三十五套重甲,不过却没有用在攻城方面,而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第二日,闯军流民死伤上万,我军君子营死亡一百三十五,勇士营死伤二百五十七。”

“第三日,闯军继续攻城,我军开始让新兵防守,这一天,有一千新兵上了城墙,他们损失较大,足有三百之数。但剩下的七百人,却有一百二十五人,于生死之间明悟了勇气的奥秘,觉醒了勇气之种,撤下去之后,如今已经快要成就超凡了。”

“第四日,新兵继续增加……”

“昨日,李闯动用一万老营督战,出动流民三万。如今流民的战意已经近乎于无,完全是老营督战才进攻京城,他们的战斗意志极为薄弱,进入战场之上,也是能装死就装死,能活命就活命,再也没有最初之时那种攻入京城当人上人的斗志了。”

“昨日,我军出动新兵五千防守,损失五百新兵,轮战之下,新兵的损失越来越少,我军整体素质也越来越高。”

“如今,我们有着八千君子营,七千勇士营,三万由儒生、官员、勋贵组成的新军,都已见血,他们的底子本就很好,稍加训练就不弱于边军,但缺点是还没有打过大规模战争,到底能发挥出几成实力不好说。”

“若是十成,那么他们就可以看作是闯贼的老营,朝廷的边军,虽然比不上君子营、勇士营、东虏八旗,但也很不错了。”

“此外,城内还有十万农夫组成的新兵,他们身体素质一般,个人素质一般,识字的也很少,完全没法儿和君子营相比,更像是一支旧时代的普通军队。有一大半都没有见过血,只能打顺风仗,守城也没问题。”

“时至今日,我军已经真正的拥有了不逊色于闯贼老营的实力。即使此刻就出城决战,我军获胜的机会也更大更多。”

说到这里,孙膑就看向了熊岩。

过去的大半个月里,孙膑负责城内的军事方面,而熊岩则是负责总理政事,制定一个又一个符合实际但看上去又很唬人、能振奋人心的小计划。

至于孔子在干什么?

他白天骑着赤兔当救火队,沿着城墙跑来跑去,大战不休。

夜晚,他也要骑着赤兔,四处巡逻,振奋人心,有的时候,还会跑到城外,杀上几十个老营过过瘾。

这些天来,除了赤兔休息的时候孔子会跟着休息之外,其他的时间,孔子基本上是骑着赤兔,生活在赤兔的马背之上。

“我就简单的说说两点吧。”熊岩淡定的道。

“第一:如今城内人心已经彻底归附。中立派已经快要死绝了,他们要么被我等感化,成了自己人,要么受不了强大的心理压力,直接暴露了出来。”

“第二:经过这两个月的努力,百姓们已经养成了排队、分左右、服从命令的良好生活习惯!”

“早上我们吹号的时候,百姓们会下意识的起床,中午我们敲锣的时候,百姓们会下意识的回家吃饭。他们已经能够识别通过锣鼓、号子、唢呐等乐器传递的命令,拥有较强的服从性。”

“第三:……”

不是说简单的讲两点吗?怎么第三都出来了?子路下意识的想到,不过下一瞬,他就闭上了刚刚张开的嘴巴。

他回想起了当初自己第一次这么说的时候,当时的熊岩兴高采烈的在上面讲,子路哇的一下出声打断,然后他就看到了师叔的另一面:“仲由,师叔看你很有眼缘,待会儿过来师叔教导你简单的抛物线,然后就由你来给火炮制作标准了。师叔相信你,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一定可以在三天之内解决,毕竟,还有那么多的炮兵等着你的新标准呢?”

抛物线?

火炮射程标准?

分开讲俺子路都听得懂,连在一起,那是什么?

惹不起!

惹不起!

“从政治上讲,如果光看京城、闯军的话,决战可以提前,也能胜利,但之后呢?如今的京城之中,绝大多数的百姓,仅仅只是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而不是真的变成了大明国人。”

“如今的京城之内,素质足够的官吏数目,仍旧太少。光是京城一地的话,怎么都够了。但若是扩大到整个北地,就远远不够。”

如果没有数目足够的高质量基层官吏,还想要强行推动计划经济,那只能说墨子、鬼谷子的前车之鉴,在等着孔子。

甚至孔子会被坑的更惨!

“按照我的计划,再过两月,京城之内的官吏数目就能翻上一倍,他们纵然算不上高质量优秀官僚,但也比过去的那些只知道压榨小民的小吏,强上许多。”

闻言,孔子思考了一会儿:“还是继续坚持一段时间吧,在李闯攻城面前,城内尚可上下一心。可一旦李闯离开,老夫便没有把握继续让城内团结在一块儿。”

“如今的新儒,还很弱小,如今真正认为自己是大明国人的百姓,也很少很少。我们还需要时间,也还需要李闯的存在。”

一旦没了外敌,内斗就要开始了!

“嗯,膑知晓了。不过师叔,若是想要让李闯继续围城,我们就必须有所表示了。倘若李闯觉的自己不能攻占京城,那么他一定会立刻离去的。”

“老营之中,骑兵颇多,若是他想走的话,我们就是追也追不上。而一旦让李闯带着老营离开,哪怕只是数百老营骨干,他也能很快的在朝廷暂时管不到的地方,迅速拉起数千、数万流民。到那时,朝廷就得疲于奔命,四处救火。”

一个四处救火的朝廷,是没有精力去改革的!

如今的北方,就是一块烂地!

年年大旱,民不聊生,灾民多达千万之数,野心家也多如牛毛,朝廷的威严也一再下降。

若是孔丘能阵斩李闯,倒是可以用李闯的人头,震慑那些野心家,让他们安静一段时间,也能恢复一些朝廷的威严。

“也就是说,我们得想个办法,让李闯自信一点?”孔丘问道。

“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