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科举下(2 / 2)
这看似完美地化解了南北方的矛盾,但是却让那些中第的进士们,更加以地域为标准,双方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在地方,都拼了命作对,这也是明朝中前期的主要矛盾。
南方士子觉得,北方文教本来就不兴盛,还硬生生被占去了这么大一块名额。北方人认为,他们负担着大明超过七成的藩王,又要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付出这么多,才有这么一点名额,简直就是无私到了感天动地。
所以双方的矛盾根本没有得到化解。
过去的几年,也进行了一次科举,因为是遵循旧例,所以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随着皇家书院的崛起,朝廷这次在会试上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调整。
首先,此次会试录取的人数只有区区一百人!
直接减少了三分之二,不为别的,就因为今年是皇家书院第一批学子毕业的时候,大批的职位早就预留出来了,甚至好多衙门为了争夺书院学子,开出了十个进士换一个书院学子的价码!
而书院的学子,绝大多数都是北方学子,这让原本对南北分榜不满的士子们对朝廷更加不满。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偏袒!
难道就因为朱祁镇是皇家书院的院长,就把大把的机会交给那些不读圣贤书的北方人!
这种积怨不断地增加,终于,在皇榜揭晓之前,这个积压已经的矛盾爆发了!
这次,不论是南方士子,还是北方举人,异口同声地站在一起,要求朝廷按照往年惯例,录取对皇家书院的‘照顾’,他们抬着儒家圣人的牌位齐刷刷跪在贡院门口。
朱祁镇满脸忧色地走进御书房,曹鼐等人也不等人通传,跟着朱祁镇走了进去。
这次的事太大了,稍有不慎就是动摇国本!
这不是开玩笑,要知道,这是涉及到全天下读书人的利益!
他们这些官员本身就是科举出身,但是他们也看到了皇家书院学子和那些只读四书五经的书生的差距。
书院出来的学子,所学都是经世的实用之学,现在许多朝廷官员遇到问题,都喜欢到书院去找那些教习、教授,甚至是学子请教。
这已经成为大明官场不争的事实,所以,书院中绝大多数的南方学子,都是朝中官员的子侄,他们看得出,书院才是真正有前途的地方。
无论是做官还是经商,又或者是治学,皇家书院都是不二之选。
这里有陈循,这位前内阁次辅坐镇,没有人会怀疑陈循治学的严谨,朝中个衙门的官员也经常到书院登台授课,没办法,首先这是朱祁镇的要求。
其次,书院会给每一位非书院的先生一笔不菲的授课报酬。第三,在书院官员们讲授的不是四书五经,更不是八股文章,而是他们所在衙门里的实务!
比如,不受人待见的钦天监,在这里有一个专门的天文学院,还有工部主管水利的官员,这里有专门的水利学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