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福星对照组 第21节(2 / 2)

加入书签

说是这么说,推拒两下后,袁奶奶到底收下了。

这可是两块钱啊,能买多少东西!至于说粮食,他们家老两口带着一个小孙女,能吃掉多少粮食,家里地窖里还屯着不少呢,并不缺粮,自然还是现钱来的实惠。

收了钱又坐了会,袁奶奶高高兴兴地领着孙女回去了。

秋苓看着她们的背影皱了皱眉。

她重生回来刚两天,所有心思都放在自家的事情上,竟然忘了,这回袁奶奶女儿女婿一家回来,是来投奔老俩口的,在前世,那一家子就住进了这个院子。这次这院子被他们家住了,那一家子要么和老两口挤在一起,要么就得把他们家赶走。

只有给了租金,这院子他们家才能名正言顺地住下去。

张小凤不解问:“秋苓,不是说租金晚点给?”

秋苓解释道:“妈,袁家这门亲戚来了恐怕暂时就不会走了。”

张小凤看了看她,没有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只是担心道:“那袁家会不会把院子收回去?”

“收了钱应该就不会了,袁家现在的院子也不算小,多住一家人不过是挤了点,但收回院子他们可要损失两块钱,还要另外置办一套家具呢。”

这一来一回可都是钱。

中午在地里干活的沈明富和沈卫东回来吃饭,秋苓就把这事跟他们说了。

沈明富皱着眉说:“刚在地头上看到了,袁家那女儿,夫妻俩带着三个孩子,还带了不少背囊,看着真是要久住的样子,他们要真是要被院子要回去,那我们就另外找房子。”

说着又问秋苓:“咱家还有多少钱?”

秋苓便细细算了起来。

原本是五百元整,给了小舅舅一百,买诱心符用了两百,昨天在百货商店花掉了八元多,买米买煤又花掉了一些,又给了刘跛子十元。

“还剩下一百七十多,昨天从商城里给大哥买消炎药水那些,花掉了十几块,还剩下一百六十多现钱。”

几人听得有些肉疼,这钱怎么用起来这么快呢,不过至今为止,一切都是正常必要的花销。

而且一百六十元,也算是一笔巨款了。

钱是英雄胆,这话一点不错,有了这笔钱,沈明富心里安定得很,再说起找房子的事,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心慌无措了,而且目光也放长远了。

“再过几天春耕就结束了,地里暂时不缺人,卫东不用再下地了,卫东有啥打算不?”

沈卫东愣了下,放下碗筷说:“我想好好看书,再去跟徐校长学习一下,看能不能写出故事来,春兰想和我一起。”

秋苓眼睛一亮:“你们有想法了?”

沈卫东和春兰都有些不好意思。

夏芳笑着替他们说:“之前你从商城里买的那些杂志,大哥大姐把里头那些故事都看了,大哥最喜欢《革、命故事会》里的故事,想试着写那样的,就是不知道从哪开始写。大姐呢,想写童话故事,想投稿给《海市少年》?”

沈卫东挠了挠头:“我就是对故事会里的故事感兴趣,觉得有意思。”

春兰则红了脸。

秋苓仔细一问,原来大哥和大姐仔仔细细地看了那些杂志和报纸,发现不同的杂志报纸上刊登的故事文章风格相差还是挺大的。

然后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找到了自己最为喜欢的那一本。

大哥倾向于《革/命故事会》,它的前身是《故事会》,创刊于十多年前,后来因为运动的缘故停刊了,一直到去年才又开始发行,并且改名为《革/命故事会》。

它主要发表反应国家当代社会生活的故事,要求人物形象丰满,要“口头性与文学性相结合”,要求每一篇故事都“好读、易讲、能传”。

说白了,这里头的故事,写的就是百姓的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具备一些艺术美感。

而大姐则更喜欢《海市少年》,《海市少年》之前叫做《少年文艺》,创刊得比故事会还早,同样也是被迫停刊,直到前年重新出版。

这是一本少年文学杂志,里头有小说、童话、诗歌等,不同体裁分类,面向读者群是初、高中生。

大姐看了上面的童话故事,看着看着,自己脑子里也出现了好多想法,就想试着写写。

秋苓当即鼓励他们道:“有想法就写啊,纸笔都给你们买来了,商城里也随时可以买纸笔。”

沈卫东说:“我们就是有点不知道该怎么下笔,所以打算去问问徐校长。”

他们公社初中的校长可是一位大学生,正是海市来的。

而他们看中的这两本杂志,都是海市的!

秋苓就觉得,大哥大姐都是脑子里很有想法的人,连老师都给自己找好了。

秋苓问爸妈:“爸,妈,你们说,大哥大姐去请教徐校长,该准备啥礼?”

张小凤想了想:“大家送礼都是送鸡蛋红糖啥的。”

沈明富说:“那就送鸡蛋红糖,我领着孩子去一趟,显得尊重人校长。”

沈卫东和春兰都是这么大的人了,被说是孩子,都有些脸热,但这种被爸爸出面护着的感觉真是好,过去这么多年,他们家憋屈,他们爸也憋屈很少有这样出面扛事情的时候。

想想过去,再想想现在,这才两天,怎么变得这么快这么大,就跟做梦一样。

春兰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一定学得会写故事哩,就算写出故事,人家也杂志那边也不一定收。”

秋苓就说:“不试试咋知道不行,要是能吃这碗饭,这是一辈子受益的事情,现在这点投入都是小事。”

春兰被说得都感觉踌躇满志起来,仿佛看到了自己能靠稿费吃饭的一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