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 2)

加入书签

1.

闻花的父母都在一所中专任职,父亲是校长,母亲是图书管理员。

从她小学开始,闻妈妈就利用职务之便给她订阅《小学生作文选》等书籍,那些书成为了小学生闻花假期日记作业的参考范本。

这段人生经历为闻花毕业后成为编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四她在一家网站实习,同组实习生里闻花以高效赢得了转正机会,她一天能编辑出二十条伪原创。

闻花算是朋友嘴里有才华又幽默的人,尽管她本人不理解大家的笑点,她只是分享对生活的感悟,既然惹得众人发笑,那或许说明她对生活的看法引人发笑。

这个没关系,闻花不在乎自己评错了生活,生活本质就是可笑的,她取笑一下也不犯罪。

最近这件事给闻花造成了困扰。

她在找工作,面试时被问到优点,闻花自认为没优点,只能借用朋友的评价,“幽默!我的朋友都亲切地称呼我为段子手。”

面试官问:“为什么?”

“嗯...因为她们觉得我说话很搞笑?”

“我没觉得。”

“她们觉得我朋友圈写得像段子。”

“证明一下。”

“怎么证明?给你看我朋友圈?”

对方挑眉表示认同,闻花翻出手机看了半天后觉得怪别扭的。

“这不好吧,朋友圈太隐私了,不方便给您看。”

“那你怎么证明你是段子手?”

“您意思还要我现场给您来一段单口相声?”

对方气结,瞪了她一眼翘着兰花指说,“闻小姐,我觉得您本人和简历上描述的完全不符合,你又无法证明自己是段子手,这要我们怎么录取你呢?我们公司都是跟上市企业合作的,合作品牌非常高端,需要紧跟互联网热点懂年轻人思维能拿出精彩创意的文案,你觉得你能胜任吗?当然了,我们要求高待遇也高,像你这个职位月薪都是6K的。”

“......”闻花扭头看看四周觉得自己真是陷入了窘境。

她面前是落地窗,正对着街道和施工写字楼,背后是一门之隔还在装修的公司,除了前台小姐姐之外,员工还有叁个人。此刻这位创意总监和自己搬着两把小椅子坐在走廊上面试,高端企业怕不是这样的。

对方看她不说话,继续说,“我呢是从4A出来的,对手下人要求很高,除了你的简历和发表的文章之外,你怎么证明自己呢?”

“我可以拿我的银行流水给你证明我的薪资不止6K...”

一直到回家,闻花还在想那位总监听完她的话扭头就走的生气表情,奇葩公司真的太多了,失业两个月的闻花有一丝焦虑。

晚上在朋友圈吐槽了面试经历,收获了一批哈哈哈哈哈,然后意外喜获面试机会。

一个自媒体大号招编辑,朋友介绍她去。

团队整体年轻化,公司颇有自由散漫的氛围,几乎从前台cosplay小姐姐跟她打招呼开始,闻花就想入职了。

面试过程十分顺利,老板直白地说对她很满意,但是需要她回去写一篇命题文章,如果符合公司调性立马入职待遇从优。

题目是关于两性生活,角度自选。

这可难倒了26岁的处女闻花,她没有性生活。性没有,爱没有,孤寡到现在,写不出来。

直到睡觉前她也没想出切入点,捧着手机想跟朋友们取经的时候眼神瞄到墙角堆着的杂志,灵光乍现!性启蒙——小黄书!

闻花没有实战经验,但她有正常欲望。

她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十五岁才回到父母身边读高中,当时她住的卧室曾经担任杂物间功能,里面堆着无数闻旧杂志,高中叁年,几百本杂志被她看了个遍。

翻到那本色情杂志之前闻花对性这件事没有多少好奇,翻开之后,她的世界天翻地覆。

杂志中极具80年代风格的色情裸露图片和叙述方式大大刺激了闻花。

这书肯定不是姐姐闻荷的,那就是爸妈看的......

那一瞬间她几乎呕吐出来,单纯少女第一次正视父母有性欲这个事实,这种私密和禁忌让她浑身不舒服。

但她还是没能抵抗住本能,把那本杂志看完了。

然后又多次翻出来看,人生第一次夹着被子小高潮就发生在一篇少妇偷情的故事里,文章里关于性的细节描写很直白。

从那以后闻花有了夹被子自慰的习惯,一直到大学毕业。

如今她早已遗忘了那本杂志,毕业后虽然再没能接触到那样的伟大文学,但互联网的发展给了她更多的渠道获取资源。

26岁,她的自慰依旧停留在夹被子的阶段,她甚至不敢用手,看了高清无码的电影,也始终参不透手指伸进去的入口在哪里,对于她而言,自己的私密部位太过神秘。

第二天晚上闻花提交了作业,关于当代年轻人的第一次高潮。

文章素材来自幻想,闻花擅长发挥脑洞写“我有一个朋友”的虚假经历,两千多字的文章洋洋洒洒,精确徘徊在情色和严肃之间。

第叁天闻花入职,试用期一个月,她的面试作品隔天进行了全网推送,十分钟内达到十万+。

由于那篇文章的火爆,编辑组决定再写一篇相关话题,关于成年人约炮。

公司平均年龄24岁,团队不用采访外人就能贡献出足够的素材,闻花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

他妈的,顺风车都能约到...

这里必须解释一下闻花的个人状况。

闻花是性单恋患者,这是个近年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新鲜词,百度的解释是“指对某人产生爱恋,却不希望获得来自对方的情感回应的人,这类人的恋爱情节可能会因对方的情感回应而消失。”

闻花首次看到这个解释时觉得不恰当,因为她不是可能会因为对方回应而消失,而是一定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