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五章 视距内对抗(1 / 2)
驾驶mig-29m对抗歼-10“猛龙”,对两种机型的性能优劣了如指掌,在三千米以下高度巡航的龙云谨慎向前,一边扫视天空、一边留意雷达告警仪的动静,他抬手想要按下电钮、抛弃两枚看起来不会有什么用处的r-27r,想一想又没动手。
是啊,既然是一场意在交流的对抗演练,直接扔掉超视距导弹冲上去格斗,似乎不是mig-29的典型接战方式,现在要不要开雷达看一看?
n019m,改进型米格机装备的一种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规格正如型号所言(再啰嗦一句,n019非指雷达、而是整套系统里的天线型号),是在倒卡塞格伦天线的n019基础上略作改进,性能与原版相比提升不大,肯定不能与n001到n011的改变那么明显,也完全切合mig-29本身在vvs中的定位。
毕竟,一种装备量成千上万的前线歼击机,并不值得、也不需要功能复杂的火控系统,龙云驾驶的蓝色09号就是如此,n019m仍然支持同时追踪四个目标、并引导r-27r/t攻击其中的一个,仅此而已。
座驾的情况是这样,而对天空中的歼-10“猛龙”,龙云的了解就比较有限,他不确定平行世界里中国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情况,也不知道“1473”这款来自南京14所的平板缝阵天线雷达究竟如何,是不是能和现实世界里的1473一样——不过既然置身于对抗之中,现在考虑这些也没什么意义,他很快决定了接战策略,在无线电里呼叫一下僚机,指示蓝色11号“各自为战”。
习惯了一个人独来独往,现在支开僚机,龙云很快唤醒了久违的战斗节奏。
驾驭mig-29的战斗,在刚刚穿越到平行世界的一段时期,曾经是维克托*雷泽诺夫上尉的主要活动,正是驾驭这一性能指标不俗的前线歼击机接受了世界大战的洗礼,龙云才以维克托的身份成为了vvs的王牌飞行员,接连两次晋升为航空兵中校,直到在莫斯科接受了马林科夫总书记接见、接到了新的任务,才转而到高加索去驾驭更强大的su-27作战。
回想起来,那一段驾机鏖战苍穹、在中欧天空横扫北约战术空军的经历,时间才不过过去了大半年而已。
然而在战争中经历这一切,每一天都在战斗,时间的流逝感也渐渐变得模糊,现在置身于略显狭小的米格机座舱里,龙云才回忆起过去,恍惚间,他觉得那似乎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虽然天空激战中的每一个杀敌瞬间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
从航空兵上尉,到现在的vvs航空兵中将,自从踏上战争的路途,不知不觉,自己已经走出了这么远啊……
不经意间回想过去,手指扳开电门,雷达显示屏上很快出现了绿色的光点,目标却迟迟没有发现,龙云抬手设置一下n019m的工作模式,思绪也很快回到现实,座舱里暂时还是一片沉寂,让他意识到了米格机在这场对抗中的一点不利之处。
在这一场二对二的较量中,正如现实世界里的航空竞技一样,mig-29m是没有体系支援的。
“体系支援”,或者说狭义上的gci支持,这一概念对建军理念师承一脉的东方国家空军来说都不陌生,自从二战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军事建设都或多或少受到苏联空军、国土防空军的影响,一方面作战方略接近,另一方面也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空军都和vvs、pvo一样重视地面导引体系的支持,主要担负防空任务的战斗机也习惯了在gci体系中接战。
不过,就算是原则类似,具体到每一个国家的情形还是各有区别。
同样是gci导引,从单纯的地面雷达搜索跟踪、无线电操作员呼叫指挥,到一整套全自动的地面导引体系,技术跨度同样很大;在现实世界里的冷战时代,对gci运用最娴熟的还要算是红色帝国,耗资巨大建成的地面指挥导引体系(用于vvs)与自动截击导引网络(用于pvo)具备较高的自动化程度、系统容量与抗打击性,可以为规模庞大的苏联空中武装力量提供完善的作战支持。
具体到vvs的情况,高度依赖gci,龙云现在驾驶的这一架mig-29m就是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