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四章 重盾与利矛(2 / 2)

加入书签

在这方面,与排水量更大的“尼米兹”级航母相比,俄国人的“第比利斯”级航空母舰搭载战机数量有限,似乎也没有多少空对面打击能力。

现在,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那些“海侧卫”会出现在呼啸而来的“逆火”轰炸机队左右,为这些大火炬一样的家伙保驾护航,进而拦截准备迎头拦射的u.s.navy战斗机,为此威廉*普拉特中将才会计划展开一场针对俄国水面舰队的攻势,这样,不论北极熊一方如何决策,双方战机的数量差距就在那摆着,说不定就能令俄国人顾此失彼,左右逢源的美国海军却可以给伊万们以沉重打击。

战术决策过程,每一刻都在争分夺秒,庞大航母上的夜间作业也一点都没停歇。

在高威胁海域航行,位于编队南北两翼的“约翰*肯尼迪”与“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都在间断放飞 “雄猫”与“大黄蜂”、同时回收巡航过一定时间的战机,以典型防空反潜阵型前进的三航母战斗群逐渐改变航向,准备在一段时间的偏南航行后折返,借助呼啸北风形成逆风态势,为接下来放飞大机群做好准备。

夜幕沉沉,在这场注定要由舰载航空兵唱主角的战斗中,黑漆漆的波涛汹涌之下,双方潜艇的活动也一样频繁。

入夜之后,暂时得不到巡逻机的支持,u.s.navy的三艘“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在己方编队前方一百五十海里左右距离游逛;如果要防范俄国人的巡航导弹潜艇偷袭,一百五十海里的距离并不够远,不过在对手的强大攻潜态势下,进一步以水下力量延伸反潜防御圈又过于危险,权衡利弊之后,美国人还是挺自信的没有这么做。

结合战前的情报研判,司令部的将军们现在认为,就算伊万的核潜艇偷偷接近了航母编队外围,得不到目标诸元的话,也没法发射导弹,至于依赖其他平台中继导引,只要能保证天上没有俄国侦察机徘徊就一切好说。

眼见宿敌亮出长刀,一边紧张准备还击,美国海军的庞大舰队正在黑夜中磨刀霍霍,准备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中与俄国人决一死战。

与此同时,就在引擎尾焰明亮、变后掠翼平展的tu-22m3机队一路向东、飞越鄂霍次克海进入大洋之时,北海道北部空域正爆发一场激战,巡曳在西北太平洋的红海军舰艇编队也做好了战斗准备,前出部署的水面战斗群与海空战斗群前后分离,各自依靠主力战舰上的mr-800远程警戒雷达扫掠天空,准备对抗必然会到来的美军战机空袭。

海洋上的舰队决战,在舰载航空兵大行其道的年代,水面舰艇的防御思路大概也是“战斗机、舰空导弹与近防炮”的三位一体。

对太平洋舰队来讲,和平常单纯依赖水面舰艇的作战模式不一样,这次前方的水面战斗群可以得到两艘重型载机巡洋舰的空中支援,如果指挥官打算来一场豪赌,甚至可以直接下令水面战斗群全员突击,依靠载机巡洋舰的空中遮蔽迫近美军航母战斗群,一旦进入重型反舰导弹的射程覆盖区,也定位了敌舰队的位置,就可以立即发动密集的反舰导弹齐射,那样美国人的舰队就只有死路一条。

当然,这种情况实际上并不会发生,面对蜂拥而至的导弹战舰、潜艇,生死攸关之下,美军必定会全力阻击,一方是战斗机加舰空导弹,另一方则是数量更多的战机和空射反舰导弹,这样打下去情况殊难预料,掌控战场主动权的红海军不会如此冒险。

时间一点点接近午夜,大洋上航行的一艘艘战舰甲板上,几乎伸手不见五指,海浪拍击与北风呼啸一刻不停;在这浩瀚无垠的茫茫大海之中,通过自动航行控制系统保持各舰间距十到十二公里,红海军水面战斗群以防空阵型保持戒备,编队中央呈“品”字型布置的三艘1164型导弹巡洋舰,每一时刻都保证至少一部mr-800远程警戒雷达开启,为舰队提供五百千米高空空情预警。

除此之外,包括1164、956/956e在内的防空作战舰艇,位于主桅顶端的mr-700/710警戒雷达也在编队统一部署下间隔开机,为舰队提供三百千米高空空情、四十五千米内超低空空情警戒,一旦发现敌机踪迹,就立即按照自动化防空体系的指挥统一接敌。

在这一套防空作战体系中,与美国海军的全“宙斯盾”舰队不同,红海军的舰空导弹大致有三种类别,1164型导弹巡洋舰上的5v55k/l属于中高空、远程导弹,负责将来袭敌机压制到中低空,956/956e驱逐舰上的3m80属于中低空、中近程导弹,负责拦截被1164型驱赶到中低空的敌机、还有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各舰上配备的近程导弹则主要用于自身防御,和速射炮一起构成舰艇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