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进60年代躺赢 第273节(2 / 2)
“通知, 通知,请全体师生到操场集合,重复一遍,请全体师生到操场集合。”
这是学校广播发出的通知, 用的是生产大队的大喇叭, 通知一出整个生产大队都能听见。
叶蓁放下铅笔, 站起身伸了个懒腰。
从今天开始, 长木学院要开始做第五套广播体操了。
她拿出外套穿上,留出最上面两个扣子把剩下的所有扣子扣上,然后拿出橡皮筋绑好头发。
才过去短短半年时间, 她的头发又长了,从齐耳短发长到肩膀处。
绑好头发, 她拿出校牌挂到脖子上,拎着收音机走到门口打开门,大跨步往外走。
此时学校操场喧哗一片,小学部、中学部以及学院部的师生全都在这里聚集。
叶蓁走上临时搭建的升旗台,放下收音机:“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我宣布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升旗仪式,今天是星期一,以后我们每个星期的星期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很多同学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升旗仪式,在这里我给大家简单解释升旗仪式的意思。”
“升旗仪式可以分开理解,首先是升旗两个字,升旗是单位成员一起参加举办的升国旗活动, 这里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学校,一个车间,甚至是生产大队。升国旗是爱国教育的一种表现方式。其次是仪式两个字,仪式是人类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典礼的秩序形式。1
“因此升旗仪式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一种宣传爱国教育的形式,以后我们每个星期的星期一都会召集大家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
“第二件事是关于做早操的事,以后早读课后都要进行早操活动,除极个别身体状况不佳的同学可以请假不参与早操活动,其他人一律不能缺席。
“现在是早上的八点钟,话不多说,我们开始进行第一个环节,升国旗环节。有请旗手出列。”
赵礼走出人群,神色庄重:“全体听令,向右转,立定,齐步走,一二一,一二一。”
升旗手由六个人组成,两个人负责升旗,四个人负责运送国旗。
负责升旗的人是赵礼和沈西。
赵礼走入人群,踏着正步,喊着口号,领着升旗队伍走向升旗台。
“立定,向右转。”
赵礼和沈西走上升旗台,沈西解开升旗的绳子,赵礼转身面对身后的四个人:“传递国旗。”
身后的四个人郑重地把国旗传给赵礼,赵礼拿着国旗走向升旗台,跟沈西一起绑好国旗:“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全体立定,敬礼!”
叶蓁按下收音机的按钮,收音机发出声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2”
随着音乐响起,赵礼放飞国旗,沈西拉动绳子,国旗在春风的吹拂下缓缓向上飞扬。
“礼毕,稍息。”
赵礼跟沈西跑下升旗台,带领另外四个人离开升旗台。
叶蓁走上升旗台:“升旗仪式结束,下面我们开始第二个环节,做广播体操环节。”
沈风走出人群,迈着小粗腿走上升旗台。
叶蓁调出广播体操的旋律,收音机发出声音:“强身健体,保卫祖国,全国中小学生第五套广播体操现在开始,原地踏步走,一二一……,第一节 上肢运动,一二三四……3”
叶蓁忍着笑看沈风领操,沈风因为吃得多的关系身上肉呼呼的,以至于做体操时身上的肉随着肢体动作一起颤动,看起来跟跳舞似的滑稽极了。
她往下看,升旗台下面的师生第一次做第五套广播体操,有人因为跟不上音乐节奏抓耳挠腮,有人因为动作不标准羞红脸,有人因为看不到领面的领操急得往前挤,有人因为不好意思站着不动,用眼角偷瞄旁边的人。
升旗台下的师生可谓是众生百态,把乱成一锅粥五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叶蓁使劲别笑,心想还是得组织体育老师学习体操,不然就算有人领操,下面的人也学不会。
不过很快她就被震惊了,只见沈风转身面对一众师生,一边喊口号一边做动作:“第一个动作举手,一二三四,第二个动作划水,一二三四。”
看到这里,叶蓁忍不住了,噗嗤笑出声。
沈风做的根本不是第五套广播体操!
他将整套广播体操拆分重新组合成新的广播体操,或许不应该称之为广播体操,而是广场舞。
沈风现在做的绝对风靡各大公园的广场舞。
许是这套广场舞动作简单,下面的师生们很快跟上节奏,动次打次地扭动起来。
叶蓁看着一众师生跟着音乐跳广场舞,干脆按停收音机,重新播放一首节奏更轻快的歌曲。
这个歌曲一出,沈风等人更嗨了,跟着音乐节奏摇摆起来,乐得露出大门牙。
除了叶蓁外全体师生都在跳广场舞,以至于叶蓁感觉自己不跟跳似乎不太合群。
她走入人群后方,跟着前面的学生一起扭动起来,动次打次,动次打次……
更令叶蓁想不到的是沈风临时起意编排的广场舞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只用了一个星期时间便风靡整个长木生产大队。
现在长木生产大队不仅早上组织大家一起跳广场舞,傍晚时分还会再组织一次。
为此沈西更是专门设计了两套运动服,男款的运动服以黑色为主,女款的运动服以红色为主。
沈西找叶蓁商量运动服的定价:“妈,你觉得这样的运动服定价多少合适?”
叶蓁摸了摸衣服的面料,运动服的用料弹性十足,比一般衣服的用料要好:“分开订价,如果是长木生产大队的人还有长木学院的学生就定价为五块钱,若是卖去京都则定价十块钱,若是周围的生产大队则定价在五块到十块之间。”
沈西笑眯眼:“京都那边的定价低了。”
叶蓁点了点他的脑门:“几毛钱的衣服卖十块钱已经不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