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震撼阅兵式(1 / 2)

加入书签

随着站在承天门上的刘兴华,大声宣布民国正式成立。人山人海般的广场,欢呼声再次响彻云霄。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一天真的等待了太久太久。

受邀前来观礼的各国领事及武官们,看着海啸般翻腾的欢呼雀跃之声。也明白,这个被喻为东方巨龙的古国,怕是开始了真正的觉醒。

未来世界的格局会有何变化,只怕跟这个东方大国的巨变,同样有分割不了的关系。那怕现在这个国家百废待兴,但给其时间发展,前景不可预计啊!

听着广场军民的欢呼声,站在承天门上的观礼嘉宾跟官员,都显得非常高兴跟自豪。对于他们而言,能站在这里做为见证者,也是足慰平生的荣耀时刻啊!

待到欢呼声平息,宋教仁再次走上广播话筒前道:“建国阅兵第三项,由国防军最高统帅,检阅众军振我军威,扬我国威!”

在宋教仁的话音落下,一身元帅军服的刘兴华,很快从城楼上步行至楼下。一辆军绿色的汽车,已经在楼下等候多时。

做为刘兴华的副官,许仁怀也有机会,陪坐在刘兴华身边,检阅调集来京师的各支部队。这样的荣誉对许仁怀而言,自然也是永生难忘的。

同样做为国防军东北军区司令员,葛依乎上将也乘座一部汽车。从阅兵方阵缓缓的开出,等到两部汽车车头距离不远,司机便平稳的将车停好。

‘总统阁下,全军受命参加阅兵仪式部队已集结完毕,是否开始检阅请您指示!东北军区司令葛依乎!’

‘开始!’

回了葛依乎一个军礼之后,刘兴华的军车在前,葛依乎的军车再后。缓缓行驶到阅兵方阵的尽头,而后又缓缓的靠近阅兵的方阵边缘。

来到护旗方阵,刘兴华很沉稳的道:“兄弟们好!”

‘总统好!’

‘兄弟们,辛苦了!’

‘为祖国人民服务!’

有点区别于前世的阅兵口号声响起,那怕刘兴华觉得不伦不类。可做为军人出身的他,对于这些士兵,他永远都将其视为兄弟。正是这种态度,令士兵对其也是爱戴有加。

看着汽车缓缓行进,每到一个方阵刘兴华便会喊上一句这样的口号。每当他抵进这些阅兵方阵前,很多观礼的嘉宾,都能看出这些士兵对刘兴华的狂热。

不少了解华夏文化的洋人,也忍不住感叹道:“这或许就是华夏人常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啊!这个刘兴华在军中的威望,真可谓无人能及啊!”

花了不少时间,检阅完这些选拔而来的阅兵部队。刘兴华的汽车,又缓缓的开进承天门内。包括葛依乎在内,同样也跟了进去,一起步入承天门的城楼之上。

等到葛依乎上楼之后,得到刘兴华的示意后,当着上万百姓跟检阅部队官兵的注视。激动却又冷静的道:“建国阅兵式,正式开始!奏军歌!迎军旗!”

相比国旗的颜色,军旗的颜色依旧是红的。只是相比以前,如今的红旗上绣了‘保家卫国’四个大字。八一的军旗,刘兴华最终还是没搞出来。

这面保家卫国的军旗,更多是国防军的军旗。至于各部队的话,在其军旗之上,则绣着部队的番号。用刘兴华的话而言,旗在部队在,旗亡部队亡。

如果说百姓不太明白国旗的意义,对于部队的官兵而言,他们却必须明白军旗的意义。军旗所指之处,那怕刀山火海,他们也必须昂首冲锋前进。

伴随护旗队,将国旗换成了军旗,做为阅兵式的标兵们,也开始全部陆续布置到位。一切准备就绪,举着国防军旗的护卫仪仗队,第一个迈步进入阅兵的长街之上。

依旧是整齐的行进步伐,官兵无一例外的冷峻面孔,令前来观看阅兵的外国记者们,也是争相的拍照。做为国内报纸的记者,自然也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在护旗队出发不久,第一军派出的阅兵方阵,同样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到了长街之上。两个年青的中校,腰间别着手枪,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一支支阅兵部队,踏步走进阅兵的街道之上。那如同统一的步伐,看的各国武官也觉得,这样的部队看上去,真不象刚建国的部队啊!

事实上,对于队列训练,一直都是国防军所看重及强调的。而阅兵部队在京郊,经过长达一个月的队例训练。走队列,也融入到他们的骨子里。

能有资格参加阅兵的官兵,都是从各军优秀官兵中挑选。每列的排头兵,大多都由军官担任。其余的受阅士兵,则由普通的士兵担任。

每个受阅士兵都知道,也许这是他们有生之年,唯一的一次阅兵。每个人都明白,不能替部队丢脸,更不能在这样的场合下,让洋人们看了笑话去!

等到受阅部队,进入承天门楼前的时候,护刀军官很快喊出‘向右看’的口号。所有官兵统一变换成正步行进,看的百姓跟观礼的嘉宾跟官员,也给予热烈的掌声。

相比之下,类似刘兴华这些人,则一直以军礼回应。这也算是,身为国防军最高统帅,给予这些受阅官兵最大的礼待!

步兵检阅方阵的官兵,对于观礼的洋人们而言,都没觉得有什么震撼。毕竟,这些检阅官兵看着精锐,但上了战场精锐与否,却还需要战争的检验才行。

就在步兵女兵方队结束之时,一群特殊的士兵,却引起不少百姓跟观礼嘉宾的好奇。这是一群缺胳膊少腿的士兵方队,而广播里的介绍则是敬爱的老兵方阵。

看着这群几乎人人残疾的老兵,百姓也是人人充满敬意。那怕不少洋人武官也清楚,这些老兵都是战争的英雄。能活下来,他们都值得尊敬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