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问道(1 / 2)
我给导师打了一个电话,约他到我的茶楼喝茶,一方面为了毕业论文的事情,另一方面,我想和他切磋一下孙思。导师面前,我就不敢再装失忆了,再装失忆的话,学位证书说不定就得受影响了。
导师前来时,我正对着茶楼中间布景的竹子出神。眼前这竹只是假竹,而且数量、规模都极其有限,跟林黛玉潇湘馆那竹没法相比,跟竹林七贤所涉之竹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此时此刻,我眼中的竹,行使着当日王阳明面前那竹相同的功效。
“这竹有何奇特之处?”导师的问话把我拉回了现实。
我微笑回头,招其入座,吩咐服务员说:“极品铁观音、紫砂茶具,我要亲自煮茶。”然后回答导师说:“我在学习王阳明‘格竹’。”
“这倒有趣!你信奉王阳明?”
“老师,实不相瞒,我觉得王阳明的‘心学’挺有意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朱熹的格物致知,究竟有多大价值,暂且不表。王阳明的格竹,起码有一点是值得推崇的,就是那份静境。世上很多境界,都是静出来的,正所谓宁静致远。可惜当下之人,受利欲驱使,根本没法心静。”
导师上下左右地打量着我的茶楼,回应说:“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让人如何心静?你这茶楼,和你这人一样,自成格调,雅人深致!置身这样的茶楼,喝着你亲自煮的茶,佳趣天成,难得的享受啊!”
“老师,今日请你前来,其实是为我解惑。”
我递上刚刚点上去的茶水,老师品了品,欣欣然作陶醉状,说:“你煮茶的功夫还行。清香可口,回味悠长。人美、茶美、意境更美,能够得遇你这样的学生,不枉此生呀!说吧!所惑何事?因何困扰?”
“请老师赐我让人心静的良方!”
“心静?你没法心静吗?”
“不是我,我想治病救人!宋明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去人欲。’我在一定程度上信奉理学。可是,如何才能‘去人欲’呢?这些年我一直冥思苦想,至今未果……”
“你所谓的‘去人欲’是指……”
“哦,不是指人的正常欲念,特指非分之想。偏执、强求、为达目的不顾一切。”
导师伸空杯过来,我给他斟了茶,他研究着我的表情,缓缓地说:“你其实知道的!这哪有什么特效方法?一个人的修为很重要,修为达到一定境界,到达中庸,他就自然地摒弃了非分之想。这种境界肯定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所以,为了规范那部分人的行为,只好辅以法制的手段。强行让其放弃非分之想。”
“法制……也会……有所不达呀!法律通常只惩治‘已然’,而我所追寻的,是如何尽可能防患于未然。除了罪大恶极之人外,惩治应该只是手段,而教化才应该是目的。现行的国家机器,除了行使了惩治的职能外,其教化的职能,恐怕是难说得很。为何那么多惯犯、累犯?为何那么多人二进宫、三进宫、再进宫?出来了继续为非作歹。更有甚者,还在里面就继续利用他人兴风作浪。可见,终究还得教化才行!”
“说得太对了!眼下道德失序,人心不古,很大程度是因为道德教化的缺失。只可惜,对救助灵魂来讲,那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还是修为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