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繁花[综红楼] 第279节(1 / 2)

加入书签

太上皇把孙子带去了慈宁宫,听了加急军报也不起来……等出了慈宁宫,圣人才真的意识到肩上这付担子有份量了——这以后的朝政,是要自己来拿主意了。

太上皇真的是说退就退了!

周惟回到兵部,就立即打发自己的长随快快去荣国府,把要和荣国公说的话,细细叮嘱了一边。然后开始按着圣人的要求,准备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的军备资料等。

辰正时分,圣人准时出现在小朝会的文华殿。该来参加小朝会的朝臣都到了,尤其是兵部的,来的特别整齐。

一番见礼后,阁臣们都被赐座,圣人让周惟把凌晨的军报,读给朝臣。然后是周惟匆匆总结出来的、福建和广东水师的军备大概情况。

“荣国公,你怎么看?”圣人点名问贾代善这个兵部尚书。

“回圣人,老臣建议增兵给福建水师,趁机把大元岛和吕宋都拿下。”

“唔。其他人什么意见?”

静默的一群。

每个人的心里都明白,这仗不打是不行的。吕宋的稻谷对西征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今这夷人占了吕宋,那等于贼人来砸自家的米缸了。

圣人招呼俩内侍,把自己匆匆画在绢布上的地图展开,如此巨大的堪虞图,好多朝臣是第一次看到。

“既然没有反对开战的人,现在就商量一下怎么打,打到哪里,要动用多少战船,还有物质的补给,该征用多少民船吧。”

张太傅站起来,“圣人,老臣建议今年尚未出远洋的船只,都先停了。赚银子是重要,但夷人先打到咱们家门口,能去远洋的船都配了火炮的,这些船都征为军用。”

在座的很多人就有些心疼了,跑一趟远洋是多少银子啊,平安回来一般就是十倍利以上,少的也有五六倍。这要是少跑一趟,损失也太大了啊。

可是谁也不敢在这时候出头,甚至连一点舍不得的表情,都不敢露出来。

圣人面对所有人尚未发现太上皇拉着太子,从御座后面的屏风转出来,站在他的身后,正听得津津有味呢。

圣人点头,“太傅考虑的是。水师现有的舰艇不足,朕就是想扩大福建、广东的水师规模,也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事情。保家卫国,国安才有家。夷人现在敢把火炮对着吕宋,对我们的官民开火。谁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把火炮对准了广东、福建、浙江了。所以,这一次所有的能跑外海的船只,都征为军用。”

圣人的手指,划过大元、琉球、吕宋那一大片岛屿,画了一个圈以后,看着众臣继续说:

“这一大片,对大景至关重要。而且,现在还要防着扶桑那边倭寇,以大元岛这一片为巢穴,在福建水师去吕宋这段时间里趁火打劫。荣国公,你调派所有能水战的士卒,去福建。盘踞在洞庭湖等地的水匪,让当地官员去招安。只要他们肯去参加海战,朕既往不咎。并按他们在海战中的表现,与将士一样地续功。这一次要把大元、琉球、还有吕宋,这一片的海盗、倭寇夷人,彻底肃清。荣国公,你可明白?”

荣国公高声应到,“老臣明白。”

圣人的手指慢慢地向下滑,绕过马六甲海峡.

“要查明那些夷人是从哪里来,不掀翻他们的老巢,总是坐等夷人打上门来,太被动了。”

群臣突然间发现,往日温润如玉、温和得像没有火气的前太子,昨日才登基,今日就爆出了比圣人更尚武的一面。

太上皇站在圣人背后直点头,这才像自己的儿子。

看着朝臣更是无话敢说了。

工部郭尚书站起来说道:“圣人,虽从扶桑进了铜锭,做火炮还是不够用。是不是圣人颁旨,暂时禁止民间使用铜器陪嫁,禁止打造铜盆、塑佛像等?”

圣人把视线投在殿内人的脸上,每一个人的眼睛都不错过地看了一遍,开口问道:

“有人反对郭尚书的提议吗?”

圣人等了一会儿,大殿里没人说话。

“如果没有,内阁拟旨,发文禁止使用铜器陪嫁,禁止打造铜盆、塑佛像。让地方官员向百姓解释清楚,朝廷要用铜造火炮。还有,”

圣人停顿了一下,“回收铜钱。明年改元不发铜钱。”

户部陈侍郎立即问道:“圣人,若是没有铜钱,怕是百姓不便。”

“用铁钱替代吧。”

“这?二枚大铁钱顶一个铜板,五枚小铁钱顶一个铜板的。”陈侍郎想到用铁钱代替铜钱,会引起来的麻烦就感到头大。

“多揣几个铁钱麻烦点,好过被夷人的火炮架到头顶的。”缮国公出面,粗声粗气地援助圣人。

“依着老臣,谁家也别用铜盆,木盆难道不能用了吗?寺庙里的那些铜像,都该化了做大炮的。不然让那些和尚扛着佛像去吕宋。”

没人支持缮国公,也没人支持陈侍郎,更没人反对回收铜钱。太上在西征取得的成就,已经明白地告诉了所有人,火炮、火器在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

圣人见没有反对意见,点点头总结道:“兵部进入战争准备状态,所有人取消休沐、休假。在家守孝的将官,立即夺情回兵部续职。六部九卿到文渊阁议事,兵部的所有人,也都来文渊阁议事。”

圣人看一眼六福,六福就尖声叫道:“有事题本,无事散朝。”

坐着的阁臣们都站了起来,所有朝臣俱整齐喊道:“恭送太上皇、恭送圣人、恭送太子殿下。”

圣人一转身,看到站在屏风边的祖孙俩,太上皇笑得像才吃到了肥鸡的狐狸。

有关对吕宋开战的事情,在小朝会上得到朝臣一致的支持后,六部九卿协同兵部的将官,在文渊阁热闹地讨论了有一个时辰,把该进行的准备都详细地列了出来。然后该那个部门的,那个部门的尚书把事情领回去。托太上皇多年准备西征的福气,圣人挟着太上西征的余威,很快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下去了。

等群臣散了,太上皇笑眯眯地看着儿子问:“当圣人的感觉如何?”

“父皇,”对着这样的太上皇,圣人有些无奈。“儿臣早上从慈宁宫出来,一下子觉得肩上重逾千斤。压得儿臣几乎行走不得。”

圣人抱怨太上皇早上不搭理自己。

“明允啊,以后莫再自称儿臣了。你往后不是任何人的臣,你要挑起大景的这幅担子了。”

太上皇说的郑重,转眼又笑得狡黠,“明允啊,大景往后怎么走,要靠你这个圣人带路的了。是高瞻远瞩,还是盲人瞎马,全在你一念间。”

“父皇,你肯来听,儿臣,朕的心里就有底气。”

太上皇摇头,对孙子说:“小乳猪啊,你看你父皇,越长越像小孩子了。你父皇讲的那些,你听明白没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