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萧太后与韩德让(2 / 2)

五代群英 洪刘华 3068 字 1个月前

在野史中,说韩德让与萧太后青梅竹马,后来被辽景宗耶律贤横刀夺爱。耶律贤去世后,萧太后与韩德让旧情复燃,就像作者亲眼看见的一样。那么,韩德让与萧太后真的有过风流韵事吗?

首先,青梅竹马应该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年龄相彷的男孩女孩玩伴才可以这样称呼。而韩德让出生于公元941年,而萧太后萧生于公元953年,韩德让比萧太后足足大了12岁,他们小时候能玩到一起吗?

有说法称萧太后自幼许给韩德让,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辽国法律明文规定,耶律姓与萧姓为永久姻亲关系,属于王族与后族。王族显贵“不得与卑小帐族为婚”。萧太后从小聪慧过人,难道她甘于放弃母仪天下的机会,嫁给低人一等的奴隶韩德让?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奴隶身份低人一等,韩德让直到坐上大丞相的位子,辽圣宗才免除了他的奴隶身份。

至于后来韩德让与萧太后私通,那到有可能。 纵观历史,与太后私通的大臣也不少。从秦朝的嫪毒到北魏的李奕,再到唐朝的张昌宗……不过辽人不是汉人,韩德让与萧太后成双入对出入宫闱,辽圣宗在他死后 “自挽灵车哭送”,还将韩德让安葬在“乾陵乙地”。

萧太后原名萧绰,17岁时成为皇后。她的丈夫辽景宗,史书称其“自幼得疾,沉疴连年”。原来,景宗四岁时,随父母出游玩乐,过程中父母惨遭杀害,耶律贤侥幸死里逃生,却受到了惊吓,患上了“婴风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羊角风”。

夫君重病缠身,这给了萧绰走出后宫深院、参与军国大政提供了机会。契丹族不同于汉族,艰苦的生存环境和尊母的社会习俗赋予契丹女性自由而宽阔的天地,也让她们可以狩猎放牧、治国征战,在辽国的疆域中大展自身才华。

萧绰在辅左丈夫的过程中,提拔能人,排兵布阵,政治才干不断显现。到了后期,萧绰被委以国政,按照《契丹国志》的描述,则是“国事一决于其手”。景宗多是“卧床榻间,拱手而已。”

韩德让坐上南院枢密使还不到一年,辽景宗耶律贤便在前往焦山行宫狩猎后,一病不起。临终前,指定韩德让和皇族名将耶律斜轸为新皇帝的顾命大臣,遗命时年11岁的梁王耶律隆绪继承皇位,军国大事皆听皇后命。

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后,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开始,世宗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景宗耶律贤,辽国皇位的继承没有哪一次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皇位传承,背后必然是权斗、阴谋,甚至是一场流血变故。

因此,如何保证年幼的皇子顺利即位,也就成了韩德让需要面对的难题。接到任命后,韩德让立即意识到,此时正是行宫与皇宫之间信息传播不对称的时候。在没有接到下一步明确指令前,他直接率领亲信赶往行宫,守卫皇帝安全。同时,告知皇后封锁消息,命令宗室诸王各自归家,不得私下议论主上病情,并更换掉一批并不可靠的大臣,让亲信执掌兵权。随后,再将之前政变未遂的赵王一家召入宫中,控制起来。

待各方彻底安定后,韩德让、耶律斜轸等才对外宣布景宗皇帝死讯,召集文武百官,拥立太子登基。

正是在韩德让果断机警、沉着冷静的处理下,才有效避免了一场可能颠覆朝堂,使辽国陷入内乱的政变发生。

乾亨五年(983年)十月初一,梁王耶律隆绪正式登基,尊辽景宗皇后萧绰为太后,韩德让以拥立之功总理宿卫事,参议朝政。

萧绰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生母。

萧太后曾对韩德让说:“吾子当国,亦汝子也。”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若有私情,新皇帝耶律隆绪也就相当于是他们共同的孩子了。

翻阅南宋人所写的《契丹国志》发现,书中有如下记载:“太后有辟阳之幸……景宗崩,太后临朝,隆运(韩德让)私事之。”“辟阳”即西汉初辟阳侯审食其,代指审食其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之间的那段“婚外情”,意即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也有私情。

韩德让当然接受萧太后的示好,自此“德让出入帏幕无间然矣”。承天太后和韩德让之间暗生情愫,后来逐渐发展成长期的私情。

萧绰和韩德让之间的情感和辽人本身相对开放的两性观念有联系,契丹素有“纳庶母”“妻寡嫂”的传统婚俗,身为一国太后喜欢一个成年男子,这样的做法也没什么过错,秦始皇不肯那是他的事。

辽圣宗对于萧绰和韩德让间的特殊关系也有芥蒂,史书上说他“亦恶其事,畏不敢发”。

不过在韩德让等一众大臣的尽心辅弼之下,大契丹日渐富强。

鉴于韩德让对辽国的巨大贡献,萧太后对他青睐有加。两人不仅同桉而食,并排而坐,辽圣宗拜其为大丞相,总领知南北院枢密使府事,赐名“德昌”,改姓耶律,隶属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支系。

韩德让成为辽国仅次于太后和皇帝的第三号实权人物。

在萧太后的支持下,辽圣宗加封同样支持汉化改革的韩德让为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参决国策。

针对存在已久的契丹奴隶制问题,在韩德让的协助下,辽圣宗以身作则,废除了奴隶的身份,将原先隶属于各个宫帐的奴隶改编为部民。对已降服的外族,也不再编为宫帐奴隶,直接放置在各个部落里,由部落族长统一管理。对于因饥荒等其他非罪因素沦为奴仆的人,一概允许其以劳动所得作价赎身,不再归奴隶主所有。

这一改革,不仅促进了契丹国封建体制的真正确立,也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国家税收得以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针对契丹国普遍存在的汉、契民族矛盾问题,韩德让建议萧太后“一等科之”,即取消汉、契分罪治之,采取同一法律制裁,一视同仁。即不管是汉人犯罪还是契丹人犯罪,一律适用《唐律》.

韩德让在深思熟虑之后,又建议萧太后学习隋、唐的科举考试传统,在辽国境内重新开科取士,旨在“任贤去邪”。

经过一连串的改革,契丹国力迅勐提升,出现了兴盛繁荣的局面,史称“景圣中兴”。

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四年,辽国一代女政治家、执掌国政长达27年的萧太后病逝于行宫中,享年57岁。

萧太后去世后,韩德让被赐名为“耶律隆运”,圣宗名隆绪,而赐名“隆运”,这摆明了要把他从父辈的尊位拉扯到自己“兄弟”的排位上。不过这不影响圣宗对韩德让的敬重。圣宗对待韩德让,“见则尽敬, 至父事之”,允许他如皇帝、皇后般设置宫卫,赐铁券几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趋,其权势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更加炽盛。

仅仅两年后,一生服侍辽国两代君主、间接促成“景圣中兴”的柱国之臣韩德让,在随辽圣宗东征高丽时病逝。

韩德让临终前,辽圣宗亲自守在床头,亲侍汤药。去世后,辽圣宗下旨赠韩德让尚书令,谥“文忠”,由政府主持丧葬事宜。

有人评价韩德让是汉奸,其实这都是枉顾史实的“愤青”想法,评价一个人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韩德让虽然是汉族人,但是他爷爷小时候就来到契丹王朝,从他的爷爷、父亲以及他本人,一直得到辽国皇帝的信任和器重,此时还能要求他忠于大宋颠覆大辽吗?他都没有见过赵匡胤呢!

《辽史》记载,统和四年,韩德让发现山西有四个州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还赶上灾年,收成也不好。他上书朝廷减免赋税,很快得到批准。统和九年,韩德让又建议给燕京地区减免赋税,还建议朝廷委派官员督办此事。韩德让去世后,宋朝皇帝都觉得惋惜。由此看来,韩德让虽然为契丹办事,但他考虑的是天下苍生,有点象《天龙八部》中大侠萧峰。

纵观韩德让一生,虽有“萧太后情夫”绯闻之名,但在一千年前的辽、宋对峙时期,他堪称民族融合的头号功臣,为两国的百年和平作出了杰出贡献。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