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氏族 第235节(2 / 2)

第一氏族 我是蓬蒿人 2505 字 1个月前

李彦虽然读书天赋不是太强,办事能力也一般,但心思的确活泛,小聪明不断,他不仅通过投其所好的方式,成功用几篇歌功颂德的诗文,得到了州府上官的注意。

在听说对方特别嗜好荔枝后,年年都在最好的时节亲自跑去岭南,带着新鲜荔枝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往回赶,速度比驿站快马都快,这让他获得了州府上官的青睐。

而后,他更是瞄准了对方的千金——对方长得实在是丑,看着就会吃不下饭,而且还有麻疹的毛病,所以几乎没人愿意娶,但李彦却不在乎。

所谓娶妻娶贤纳妾纳色,反正娶回家又不是要天天睡在一起,只要有了地位,想要什么样的美人没有?而要得到荣华富贵总得有所付出,吃不得苦中苦如何成为人上人?

他对着那位千金小姐一顿献媚,让对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追求与爱意,对方很快就被他打动,后来就嫁给了他。

成为了州府官员,李彦继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边大肆敛财一边不断贿赂上官,靠着没有底线的脸厚心黑,在官场左右逢源,同时借着皇帝扶持寒门官员的大势,这才在四十来岁的年纪,就成了皇朝四品大员。

如果不出意外,他明年还能再获升迁,入职中枢,届时,他在整个寒门官员中,都将是壮年派中坚力量!

为了往上爬,李彦无所不用其极,至于什么原则立场,早就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他想要得到的越多,抛弃的东西就越多,时至今日,李彦为了自身的富贵前程,已经什么都可以拿来交换。

因是之故,在今日面对生死之险时,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与官位,出卖根本就没什么真交情的同僚,他是半点儿心理负担都没有。

第二八四章 运气好

论对待普通百姓,还是对待身边同僚,李彦秉承的做事准则都是权衡利弊。

至于身为官员的公义心,他根本就不在乎。

十年寒窗,是为了出人头地。

李彦弱小的时候,被乡邻嘲讽被旁人欺负,没有人给他公义,现在他强大了,凭什么要给别人公义?

两个时辰后,黄远岱看罢李彦跟其他四名元神境官吏的供词,脸上浮现出满意之色。

看了一眼毕恭毕敬站在厅中,仍旧显得局促不安的李彦,黄远岱终于露出了亲和的笑容,招呼对方道:“李大人,不必一直站着,请坐。”

“多谢黄兄!”李彦连忙致谢。

他现在已经知道黄远岱的姓名,但也仅此而已,黄远岱并未告诉他太多自身信息,没这个必要,所以李彦仅仅知道黄远岱是赵宁的谋士。

倘若坐在这里的不是黄远岱而是周鞅,李彦在听过对方的名字后,说不定还能想到对方的身份,毕竟周鞅在郓州城跟方家斗了许多年,曲折的事迹传得比较开,至于黄远岱,之前没什么引人注意的轶闻,加之不怎么出去跟文人书生相聚,名声不显,说破天也就是被方家迫害的万千泥腿子之一。

放下供词,黄远岱习惯性摸着那寥寥几根胡须,思索着问道:“童京身为同平章事、东京府尹,权冠一方,竟然只有些不痛不痒的劣迹,没什么罪大恶极的把柄,这似乎不是很正常。”

在李彦跟几名元神境官员的供词中,童京虽然也在四时八节收受贿赂,但数额都不大,基本可以算作是正常的官场潜规则,其余的渎职罪行也不明显,大多是一些有问题但问题不大的事。

在权力场这个大染缸里,没有谁能真的出淤泥而不染,区别只在于程度,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能在自己吃的脑满肠肥的时候,记得为百姓做点实事,没有戕害人命,那就值得送青天牌匾了。

两袖清风六亲不认那种官员,从古至今就没出几个,每一个都还青史留名,被大书特书,说是神仙下凡、圣人转世也不为过。

如果抛开土地兼并、流民的事不说,童京算得上是一个清官。

李彦作为童京的左膀右臂,后者几乎没什么事能瞒得了他,连李彦都拿不出童京额外的罪证出来,可见童京确实没什么天怒人怨的举动。

听罢黄远岱的话,李彦不无尴尬道:“童京家境优渥,童家虽然不是一方豪强,但也是地方大族,锦衣玉食并不缺,所以他在为官其间,基本没什么索取贿赂、谋财害命之举。”

黄远岱嗯了一声,心中了然。

皇朝官员这种存在,只要不贪财敛财,基本也就没了渎职枉法的必要,好色都不是问题——只要大小是个官,就不会太缺美人,而官职到了四品以上,除了权贵世家的千金,民间美人都是唾手可得。

人生没有财色障眼,大部分欲望也就没了,仅剩的权力欲求,也未必非得用为非作歹的手段。

暂且按下这个问题,黄远岱笑呵呵的对李彦道:“那四个元神境官员中,李大人想好要杀谁了吗?”

李彦立时精神紧绷。

他必须要杀一个人,才能完成投名状。尤其是在没有给出童京罪证把柄的情况下。只有这样,黄远岱才能彻底断了他的后路,让他往后只能唯赵宁之命是从。

“其实李大人不必犹豫。”黄远岱淡淡道,“李大人只需要在这四个官员里面,挑出作恶最多罪该万死的那个人,杀了就行了。”

李彦讷讷半响,终究是俯首称是。

......

曙光透过窗纸洒进房间,赵宁结束一夜修炼睁开了眼。

由青衣小姑娘伺候着梳洗过,赵宁刚刚准备吃早饭,黄远岱就捻着胡须进了门,打着禀报昨夜成果的幌子,要蹭赵宁的饭吃。这大清早的,黄远岱就嚷嚷着要美酒,说什么昨夜一夜未眠,现在精神疲乏得紧,正好来壶烧酒提提神。

听完黄远岱的禀报,对童京没有大罪大恶的事实,赵宁并未感到意外,前世他就知道这个人,对方确实算得上是一个清官。毕竟是东京府尹,宋治迁都汴梁后,双方不可避免会多少接触一些。

“黄兄就按照你的计划行事吧。”赵宁最后给出了决断,“童京虽然算是能吏良臣,但权力之争本就没有对错,只有立场。”

黄远岱得到赵宁的态度,也就完全放下心来,美滋滋的喝了一杯酒,闭着眼咂摸了一下嘴道:“说是清官,也是抛弃了土地兼并这个前提。李彦他们对待张京的态度,没有童京的首肯也不可能行得通,真要把这些年那么多百姓流离失所的罪过算上,童京这个地方主官死上八回也不冤。”

赵宁只是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土地兼并这事,在整个皇朝内都是普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大势,既然是大势,那便不可违逆,个人并不能改变什么,能做的唯有适应。

虽然此事的确让很多百姓家破人亡,但如果真要把这个算进官员的政绩考评里去,那天下州县的主事官员,就没几个能保住乌纱帽了。

追根揭底,土地兼并带来的,是寒门庶族地主的力量壮大——这是皇帝扶持寒门官员、士子做大,必然要有的根基。寒门地主力量不大,寒门官员再多,也只是空中楼阁。

所谓寒门,指代的并非普通百姓,商贾也好,作坊手工作业者也罢,包括自耕农在内,都称不上“门”。寒门,指代的是庶族地主。

门阀士族、世家权贵之外的地主阶层,即为庶族地主。

所以要称为寒门,首先得是地主。

皇帝扶持寒门,主要就是扶持这些地主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