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6 城市套路深(1 / 2)

战国万人敌 鲨鱼禅师 2162 字 2个月前

《大别山条约》从起草到正式签约,用时不过十天,到蓼城小夏姬挺着个大肚子开始叫痛的时候,蚕豆上市了。

然后淮中城就把新上市的蚕豆,当做《大别山条约》签订的重要奖励。

这是很标准的冬粮,跟芋头一样,是主粮之外非常有力的补充。

“六十岁以上每人可以领五十斤?”

“五十斤。”

“这蚕豆听说是秦国的特产,用盐水来煮,倒是不错。”

“豆粕场用来打粉倒是不错,有豆粉也好食些许。”

“蚕豆也能打粉?”

“黄豆能打,蚕豆自然也能打。”

淮中城的住户,如今的餐桌文化相当丰富,尤其是食物的多样性,列国除非是大贵族甚至国君,否则普通的中小贵族,还真的不如普通的淮中城居民。

即便是淮中城的乡下,也因为淮中城的大量消耗,使得蔬菜种植不得不有多样性。餐饮文化的丰富,也大大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今年茨菰、荸荠要好卖的多。”

“幕府今年犒赏各县邑,就有茨菰粉。”

“说起来……幕府有不能做粉的吃食吗?”

“肉?”

“肉松?”

“……”

因为纺织技术的更新,使得李总裁筛选淀粉的能力更强,于是原本有些不能做粉的食材,经过各种前期处理之后,自然也能加工打磨成粉。

除了豆类作物之外,水生作物也是江淮地区的重中之重。

不算茨菰、荸荠这种,只算菱角,新开辟的水塘,亩产也有一千三百斤,种植管理都相当的科学。

菱角种类也划分六种,高甜、高淀粉的,被进一步筛选,种植面积更广。

比如说江北大量盐碱地,在开沟挖渠之后,需要进行两次洗地。

洗地过后,其实土地产出依然有限,水稻大概就是亩产八十斤。眼见着如此,李解寻思着还不如种荸荠、菱角、茨菰、芋头、黄豆等等作物。

广种水生作物,一是可以自然地缓慢洗地,二是适当管理之后,亩产十几倍水稻。

以往江淮列国并不愿意这样干的原因,就是水生作物产出之后无法保存,但李解治下油盐产量极高,同时又有淀粉提取的“先进技术”,那么通过油盐混合熟制,通过木制模具压制,就能得到非常不错的耐存储熟食。

脱水之后打粉,哪怕是高糖的荸荠,其亩产淀粉总量,也远远超过江北地区种植的主粮。

配合大量的腌渍品和脱水制品,过冬的口粮按照人头分配,基本上接近乡士阶层,甚至在蛋白质摄入率上,还大大超出。

至少入冬之后,列国吃不到的豆制品,在李解治下,就根本不算个事儿,工地上天天拿豆腐当肉。

“这《大别山条约》一签,以后就没什么楚国衡山,只有大别山。”

李解抖了抖白纸黑字,有了这破烂玩意儿,除了楚国,谁都得认大别山以东地区,都是吴国的地盘。

实打实的那种,以后跟人互喷,甩出白纸黑字就是。

想他好歹也是吴威王所封王命猛男江阴子,又加封淮水伯,这吴国内部要是彻底嗝屁了,他这么个带忠臣,有这张小纸片儿,别的不敢说,江北淮南就是他的。

条约签订没有楚国,楚国不认,没关系,楚国只要没了,岂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再过个五六七八九年,谁还特么知道什么衡山,楚国人只怕一开口,也是大别山谁谁谁。

当年的衡山柏举斗氏,以后就是大别山斗氏,曾经的“负箭国士”,也是白白浪费了性命。

“主公,六十岁以上都赏五十斤蚕豆……可要分一分新旧老人?”

“不必。”

李解嘿嘿一笑,“这叫收买人心,懂?”

“收买人心?”

一听这词居然这么带感,大舅哥商无忌赶紧掏出小本本,以后编纂《字典》的时候,说不定就用上了。

“除了五十斤蚕豆,我看还能再赏新鲜荸荠二十斤,茨菰一百斤。”

今年荸荠、茨菰的产量极高,大概跟去年发了洪灾有关系,而今年开沟挖渠,新修的池塘也是相当的不错,加上天然的水域面积,不仅仅是荸荠、茨菰,新上市的“四角菱角”,也就四角乌菱,一亩水田,居然收了一千六百多斤。

同样是四角菱角,四角乌菱的出粉率,要比红皮紫皮四角菱角高得多,后两者主要是高糖,甜度相对较高,口感脆爽类似甘蔗。

对老者而言,煮熟了口感偏粉的四角乌菱,显然更好。

“还有菱角,这月份最早的是四角菱角吧,一人一百斤。”

“主公,会不会太多了?”

“多个屁,这么多菱角,来不及加工,还不如当人情送了。”

煮熟了的菱角,也是比较耐存储的,即便是夏天,放个十天半个月,问题不大。

只是以往这种东西,不过是类似莼菜一样的添头,完全没办法当主食。

李解现在提取粗淀粉的形式,可以说是大大地提高了利用率,原本的边角料食材,也有了用武之地。

要知道这年头大部分国家的军粮,就是芋头而已。

“老子掏出来的全是杂粮,惠而不费,大家都说好,今年入秋,这粮赋征收,不也得容易得多?大家互相帮助嘛。”

“……”

大舅哥商无忌算了一笔账,貌似这套路可还行?全部掏出来的犒劳品,还真的都是杂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