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0章(2 / 2)

那个时候老旧派的官员还占多数,天天讲什么国本,祖制,江山社稷之类的,一个个嘴巴很能说,写的文章也是天花乱坠,但就是没办法去解决大明最根本的问题,天天就知道盯着自己,什么要勤俭节约,要仁义道德之类的。

此时,不仅仅是弘治皇帝在皱眉头,王守仁,韩文,钟藩,杨一清这些人也都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这个大臣这是在火上添油啊,新旧学之争本身就已经势同水火了,你还在这里添油加醋,火上浇油,这不是要搞事情嘛。

原本就已经是挺不错的了,旧学的人好好读旧学,将来考科举当官,是清高的读书人,新学的人就好好的读新学,研究数学,机器,物理等等,制造更强大的机器出来,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工业和科技,这不是挺好的嘛。

没必要再去火上浇油,而是要让双方都按照原本的轨迹继续走下去。

“臣以为朝廷应该大幅度的扩大科举考试的名额,以便让更多的学子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有能够向天子效力,为君王尽忠的机会。”

“同时也应该严厉的限制新学的发展和扩展,应该将部分的新学学校转为传统私塾的书院,用于传播儒门正道,而不是旁门左道。”

这个大臣语不惊人死不休,提出了两个意见。

一个是要扩大科举考试的名额,因为现在的科举考试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

虽然相比起新学来,旧学貌似发展的并不大一样,但事实上是大明变得赋予强大起来,大明人的生活更加富裕了,这读旧学的人比起以前来那也是多了很多倍。

读旧学的人更多了,然而科举考试的名额始终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和扩大。

以弘治三十三年的科举考试来说,前来京城参加会试的人数多达2万多人,而名额却是只有500多个,这个竞争压力就非常非常大了。

至于乡试的时候,各省的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非常的卷,竞争压力非常大。

一个省乡试中举的名额往往只有100多个,有些人口少的甚至于只有几十个,而每个省都有成千上万的秀才参加乡试,其中的竞争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想要考上举人再中进士,这个概率已经低到让人发指的地步了。

这如果考不上举人中不了进士,读旧学的意义就不大了,一辈子到老就是一个穷秀才,就跟文征明差不多。

新学这边相对就好很多了,虽然新学的人数也很多,但是新学的人就业非常的广泛,会读书的就去读书考大学搞研究,不会读书的就去学技术当工人什么的, 反正大家也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读书也是为了学有用的知识,将来好找工作什么的。

故而新学的人虽然说不当官什么的,但是往往在社会上反而过的都还不错,商行,工厂,船行,军队等等都喜欢新学出来的这些人。

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和内容都是非常有用的,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