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329节(2 / 2)

晚唐浮生 孤独麦客 1926 字 11个月前

陆德善伸手止住了他,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血脉论》读过吗?”

“看过几眼。”陆德迁不好意思说他全文通读过两遍,含含糊糊地说道。

“你啊!”陆德善哈哈大笑,随后又道:“圣人都替你想好啦。我就问一句,去年的新毛衣,与十年前可有不一样之处?”

“似乎——软和了一些?”陆德迁不确定地说道。

“然也。”陆德善肯定地点了点头,说道:“这就是育种的作用,也是这本《血脉论》的核心。王雍一介无名之辈,凭借这本书平步青云,而今是少府监,将来入政事堂,也并非遥不可及之事。”

“其实,这本书所起的作用,又何止羊毛?”

“北地培育出了许多新品果蔬,产量惊人。”

“奶牛用葡萄酒渣喂养之后,产奶激增。”

“黑麦、甜菜广泛种植于原本的苦寒之地。”

“就连小麦、粟米等作物,都在一代代选育良种。”

“挽马、驮马、战马,适应不同气候、力大无穷的犍牛,等等,太多了。”

“更何况,出海捕回来的鱼,价甚廉,买得起的百姓很多。有鱼吃,吃掉的粮食自然就少了。”

“圣人可是从农业改革起家的。”陆德善最后说道:“他做事,一环套一环,思虑周密,造福万家,岂是一个‘淫人妻女’的武夫那么简单?”

“这……”陆德迁一时语塞,良久之后抱怨道:“圣人光造福北地,却不给咱们江南士民半分好处。”

“我听闻十多年前,司农寺就在襄阳选育稻种了。”陆德善瞥了他一眼,说道:“攻取淮南之后,司农寺又在南京、广州、安南等地搜罗稻种,选育优化。你若有心,不妨问问那些同窗好友,谁家里在南京做官的,看看能不能弄到新稻种。若有,便造福你家那些耕夫了。‘修身齐家治国’,你也算做到了一条。”

“听三哥话里话外的意思,是真心服膺今上了?”陆德迁问道。

“圣人在修《同光全书》,定然加了很多他喜欢的东西。书成之后,真想看一看啊。”陆德善叹了口气,道:“可惜,我怕是等不到那天了。建文神武——为何不早二十年降世呢?”

“听你这么一说,今上还真有几分门道。”陆德迁嘟囔道。

陆德善复大笑,他若没有手段,不能让人真心服气,敢这么任性淫人妻女?

“或许,我该出去走走了。”陆德迁突然说道:“吴郡陆氏,传承千年,代有人杰,并不都是迂腐之辈。江南这个池子,确实小了点。连波斯人、大食人都能远渡重洋,来到中原,我辈又岂能落于人后?”

“你能这么想,圣人的目的就达到了。”陆德善笑道:“去吧,代我多走走,多看看,这个天下和以往不一样。”

淅淅沥沥的雨停止了,金色的阳光穿透阴云,普照大地。

陆德善、陆德迁二人抬起头来,看着雨后的大地,是那么清新脱俗,那么欣欣向荣。

雨后天晴,不过如此。

第074章 布告中外之五

八月也是云南收获的季节。

过了中秋节后,很多地方陆陆续续开始割麦子。

府兵孔二也放下了习练许久的刀枪,下到田地中,与家人、部曲们一起收割。

老实说,这是难得一见的奇景。

在当募兵的时候,孔二压根不会下地,也看不起这种事。但为了自家利益的时候,他就愿意干了,而且干得很卖力。

原来,武夫也是可以干农活的啊!

云南的种植技术并不太过落后——当然,这是分地方的。

在南诏的两京区域,或许是出于古滇王国的遗泽,或许是与中原的广泛交流,他们兴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十分完善,农具的生产、应用也十分广泛,总体产量并不低。

不过这些区域如今都攥在朝廷手里,如推行郡县化、大量移民、清理户口的大理府、昆州、姚州、腾州、曲州五地。

在种植品种方面,云南以稻、麦、杂粮的轮作为主。

就这一点来说,甚至比中原还先进。

在北方区域,唐代以前,粟仍然是主要品种。进入唐代以后,小麦的种植比重日渐上升,中晚唐以来,甚至急剧增加——平心而论,种植小麦确实比种植粟米划算,产量略高一些,大夏也一直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小麦种植,尽可能取代粟米。

南诏似乎直接跳过了种粟的阶段,稻麦轮作得风生水起,放眼望去,除部分区域外,大部分农田在秋收完毕后,种下去的都是冬小麦。

通海都督府也不例外。

在这个刚刚被改为通海州(下辖建水、通海、江川、温富、八平五县)的地方,来自江南的移民本不太熟悉种麦子,但在司农寺官员的指导下,经过两三年的适应,直接稻麦轮作。地力不够的时候,再种杂粮缓一缓,如此循环,渐渐有了起色。

孔二家今年水稻亩产接近两斛,比麦子一斛出头的产量高出太多了,因此越收越高兴,收着收着,甚至哼起了杂歌小调。

隔着一条田埂的小路上,十几辆马车艰难向西,往八平城方向而去。

孔二直起腰来,却看到了不少高鼻深目之人。

“拔汗那工匠!”他心中升起了明悟。

最近一年,通海州来了不少拔汗那工匠,几百户总是有的。

擅长的东西很多。

有铁匠,专门打制农具,解决了通海州农耕的燃眉之急。

有皮匠,可以利用云南丰富的畜群资源,制作衣服乃至各类皮革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