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449节(2 / 2)

对方态度和蔼,表明了身份。

娘哎,虽然张国富将军也见过,大领导都见过,可接到市长的电话,他还是扑通扑通的兴跳了一下。

为啥呢?因为市长是特地打电话过来跟他们道歉来着。他感谢他们为了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殚精竭虑。但因为涉及到论证的程序比较多,批复也相对缓慢。他们会想办法开会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尽量争取尽快给答复。

张国富都傻了,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表态,赶紧把电话筒送给自己的领导。

卢振军接了电话,和对方客气了几句,直接话锋一转,就提到了在乌鲁木齐干住宅楼的事。

“我们看好乌鲁木齐的未来,觉得它能够发展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但现在乌鲁木齐的建设和它这个定位很不相符,主要表现在城市太老旧了,人民的住房问题没办法得到保证。所以我们需要整齐漂亮的住房,来满足大家的需求。”

他叨叨了半天,结果之前表现很热切的市长却似乎并没什么兴趣。虽然对方的话说的很客气,但卢振军从小就是干部家庭长大,他自己也是个干部,他怎么可能听不懂这种官场潜语言呢?

他有心想再强调改善住宅是多么的重要,他们在乌鲁木齐投资房地产又对地方经济有多少好处,但现在地方政府还不流行卖地换钱,完全没这意识,所以真不感冒。

周秋萍一直在边上听着,这会儿在纸上写了几个字,赶紧给卢振军推过去。

可惜老卢同志跟他一块儿做外贸生意的时候搭档可好了,这会儿的脑电波却不在一个频率上,愣是反应不过来“住房定居,稳定市场”到底是啥意思?

最后周秋萍没招了,只好硬着头皮主动要求跟市长说两句。

“您好,市长同志,是这样的,我们之所以想在这里盖房子,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为了稳定商贸城。人家都说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现在商贸城的运行很好,有很多个体户很多商贩进来做生意。但新疆并非只有乌鲁木齐这么一个合适的商贸地点,如果其他地方建了大型的商贸城,他们都跑掉了,那该怎么办?”

市长当然没办法给出答案,周秋萍也不指望,她本来就是为了说服对方,当然已经准备好了答案。

“新华市场一开始是新华饭店,是吃饭和住宿的地方。正是因为浙江商人要求租用,所以才把客流带过来了,让它变成了乌鲁木齐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商人和市场,是相辅相成的。他们最早为什么要挑中新华市场?因为他们在这儿吃饭住宿啊,连做生意的地方都是床。可见安定下来,对做买卖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眼下在乌鲁木齐做生意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他们在自己劳动致富的同时,也丰富了乌鲁木齐的市场,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比方说在市场上搬运货品,帮忙维持市场秩序的人。再比方说因为他们的存在和他们带来的客人有了生意的饭店旅馆。这都是他们为这个城市创造的隐形财富。

假如他们走了的话,因为他们而带来的生意也会跟着消失。

就好比新华饭店,以前做的主要是过路司机的生意,特别红火。后来河滩快速路对大型货车有了限制,货车司机走了,饭店生意就不行了。再后来,因为小客商来了租了饭店做买卖,才有了新华市场的热闹。

他们的存在,非常重要。他们稳定了,就意味着一个商业圈的稳定。那如何让他们稳定呢?所谓安家立业,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现在需要的就是一个家。而家,是需要房子来装的。

感受不到家的存在,作为外地人,他们对乌鲁木齐就没有归属感。这就意味着如果有其他合适的地方,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离开。

但如果他们在这里安家了,把乌鲁木齐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那在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甚至不如对方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会优先考虑留在乌鲁木齐发展。毕竟大部分人都讨厌搬家,不到迫不得已都不想离开家。

我们商贸城之所以想盖住宅楼,就是为了稳定市场,促进经济发展,还希望市长您能多考虑一下。”

挂了电话之后,周秋萍转过头,瞧见大家全盯着她看,不由得莫名其妙:“怎么了?”

她好像也没干啥呀。

卢振军有种冲动想抓脑袋,他完全没想到周秋萍会从这个角度去说服市长。

他想不到其实也挺正常的,因为他从来没开发过商品房,根本不清楚里面的门道。

但曹敏莉也同样没跟上周秋萍的思路。因为对香港政府来讲或者说这世界上所有有商品房的地区来说,土地出让金本身就是政府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开发商愿意买地盖楼,只要价钱ok,那还有什么问题呢?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现在的乌鲁木齐还没有土地拍卖制度吧。能不能买到土地,那还真的是政府说了算。

卢振军长叹了一口气:“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可以为师矣。秋萍啊,以后我得叫你老师。”

按道理来讲,跟官员打交道,是他擅长的部分啊。毕竟他的生活阅历决定了他非常了解官员的思维模式。

可刚才发生的事情证明了他在想当然,他根本没考虑到点子上。

周秋萍笑道:“卢老师你是没在地方上干过,不知道地方政府官员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足够多的工作岗位,能够开工的工作岗位。”

为什么呀?因为你不给人工作让人拿不到工资,人家是要造反的。

当年为什么严打?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提供不了那么多工作岗位,大量回城知青找不到工作,看不到未来,自然对社会充满了愤恨,犯罪活动就增多了。

严打过后,社会治安的确好了不少,但很快又反弹。一直到个体经济吸收的大量待业青年之后,社会治安才有好转趋势。

后来几十年的社会发展历程也证实了这一点。经济状况良好的时候,社会自然稳定。如果经济低迷,大批人失业,那这样能好起来也就怪了。

这才是有作为的地方政府真正最关心的事儿。

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干活的人能拿到钱,大家踏踏实实过日子,那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地方政府未必关心个体户也未必欢迎他们。社会大环境摆在这里,人人都对私营经济口诛笔伐。乌鲁木齐能容忍他们的存在,最根本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给地方带来了财富吗?

正因为如此,她才从这个角度切入和城市管理者谈话呀。

卢振军想不到这一点很正常。

虽然单位给职工安排住房,本意就是为了稳定大家的生活,让他们心无旁骛地继续在单位干下去。

在那都是公家单位,整个社会都默认只有捧着铁饭碗的人才需要这种稳定,或者说也只能给他们提供稳定。管理者只关心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的一部分。

谁又会真正关心城市里没有铁饭碗的人到底要怎样才能安居乐业呢?城市管理者现在还不具备这个能力,非公从来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他们是计划外的存在。

他们想要获得高品质的生活,只能由市场来满足。

而只有真正当过小商贩的人才会真正明白他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