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355节(2 / 2)

旁的大家伙儿不清楚, 但来的是财神爷, 他们却心中有数。

好啊,这是吸引外资的好机会。人家对他们的棉花和纱厂感兴趣,那是天大的好事。

兵团干部一路上都在滔滔不绝地介绍,他们纱厂很不错的,是六十年代从京城和海城转移过来的老班底,经验丰富,技术扎实。

结果别说曹敏莉了,就是周秋萍进去一看也忍不住呵呵。的确历史够悠久,里面的绵纺机每一台都透着沧桑的味道。

兵团干部带着他们在车间里走,没有任何人过来要求他们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即便周秋萍这个没干过纺织业的人也想摇头,这种环境和管理方式,即便有好棉花也纺不出好棉纱,因为杂质污染严重。

这一趟棉花之旅当真让曹敏莉失望了,如果她想在新疆做棉纺自己生产面料,那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恐怕得从种棉花开始。

天,不能想,一想就觉得毫无希望。

苏珊看老板总算打消了念头,暗自在心中舒了口气。感谢上帝,幸亏老板没一时冲动。毕竟服装线虽然到老板手上了,但磨合需要时间,新开店的营业额能不能上去也充满悬念。

如果现在贸然延伸生产线,风险太高了。

周秋萍在边上挺悠哉的:“这事不急,就是要种棉花也得等明年四月份。”

苏珊好想呵呵,我谢谢你啊。商贸城预计明年春天开工,到时候他们肯定会再来乌鲁木齐。

众人回了招待所,准备休息一晚,明天便返回江州。

他们可不等卢振军那波人,谁晓得那押运的生意会做到哪天。

大家去食堂找吃的时,碰上了张国富。作为卢振军现在最重要的副手,他得坐镇乌鲁木齐,处理各种突发事务。

苏珊看见他人,笑着调侃道:“你们头儿不在,你就想成这样,好焦灼啊。”

张国富苦笑:“我愁呢,谁知道木材厂这么狠啊,前脚签合同,后脚就问我们要工资发了。我们还有起码半年才开工呢。两百多号人,一个月光工资就两万块,得,啥活没干,先掏十二三万出去。”

他现在一想到这事儿,头发都能愁白了。

十二三万能干多少事了啊。

三位女同志都笑了,一副“我还以为”多大事儿的模样。苏珊先开了口:“反正你们盖的是商贸城,准备做的也是外贸生意,那现在就做呗。”

张国富满头雾水:“商贸城还没盖,怎么做生意?”

周秋萍笑着端起了酸奶,反正她有瘾,她就是吃不够这酸奶,加了果干的完全抵抗不了。

曹敏莉则捧起了奶茶,这里的咸奶茶让她感觉很奇妙,跟英国奶茶完全不一样,但决然也别有番风味。

苏珊顾不上继续吃核桃,只哭笑不得地看着这位大陆的建造师:“厂房,厂里还有厂房啊,哪里可以当成市场直接用的。”

那么一大片厂房呢,人家木材厂都考虑在那里卖烤羊肉串了,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改成批发商铺专门做生意?

张国富豁然开朗,是啊,商贸城不就是卖东西的房子嚒。

周秋萍咽下了酸奶,提醒他:“厂里废弃的木料不要丢,组织木匠师傅做成货架和木箱,前者可以用来展示商品用,后者提供给顾客装东西搬走。省得光靠蛇皮口袋人家不方便搬东西。甚至板车拖车都可以做。木材厂就在火车站边上,有客商过来买了东西走火车,你们可以调配人手帮忙拖去火车站啊。生意嚒,都是从一点点的小处做起来的。”

张国富听到这儿又开始犯愁:“我找谁做生意,又要从哪儿弄货过来?我总不好直接抢老白的生意吧。这不合适。”

周秋萍无语:“错位经营,老白一个人能做多少生意?他根本忙不过来。你不如直接找老白,跟他开门见山。你这儿有地方有人,问他要不要用。最不济,厂房当成仓库用,总成吧。还有个办法,你们不自己做,可以租摊位给摆地摊的人。你瞅瞅现在外面风吹的多猛,摆地摊的肯定坚持不住,顾客也不愿意在天寒地冻里买东西。你干脆就去找他们,把摊位费优惠些,让人进来做生意。怕顾客不来,印传单,就到各个批发市场门口去发,招揽人气。等做熟了,有经验了,我再从内地调货过来,你们接着做外贸生意。”

曹敏莉笑道:“到时候你们自己不会做没关系,人气高了,商户会主动找上门。”

张国富不好意思道:“怎么什么难题到你们这儿就迎刃而解了?”

三人都笑了,不约而同:“术业有专攻。”

这么好的位置,现成的房子,又不是没货源,哪能鹏这金饭碗讨饭吃呢。

人家新华市场现在可是一铺难求。

周秋萍擦擦嘴巴,站起身:“走,要找老白咱俩一道,我正好准备过去。”

她和曹敏莉合伙在江州饭店承包了商店做进口商品超市,主要货源就靠苏联货和中东货呢,这趟过来正好挑选合适的东西,一并带回江州去。

曹敏莉也喝完了最后一口奶茶,笑着点头:“走,我们一块过去。”

老白不好奇他们三女一男的组合,就替两位女老板担忧:“你们搞摆在江州饭店卖苏联货,能卖出去吗?现在的老大哥可不是以前的老大哥,卖美国货才有市场,大家可稀罕了。”

周秋萍盯着那些造型精美的套娃、铜版画、印花头巾和彩盘,满意地点点头。那句话说的没错,你可以不相信苏联的轻工业水平,但完全可以信任他们的审美,妥妥的有品位。

她倒并不太担心产品的销量:“谁说卖不出去的?比咱们年纪小的可能会更追求美国货,但比咱们年纪大的,谁还没点老大哥情结?”

说到国人对苏联的情绪,那可真是相当的复杂。

她记得上辈子1991年发洪水,她出去打工之后,冬天苏联解体的消息传到国内,跟她一块干活的一位大哥一开始不敢相信,后来干脆大哭出声,一个劲儿说完了。

就是现在,西风渐进,貌似苏联没啥存在感了,可在社会主义阵营心中,它还是老大哥呀。

而愿意掏钱去江州饭店长见识的国人,有很多是中年干部或者国企的头,他们对老大哥的感情更深,掏钱买点工艺品带回去,没啥不可思议的。

再说了,真要美国货,他们又不是没有。

曹敏莉笑眯眯的:“没关系,我已经联系了些东西送到江州,到时候苏联货跟美国货摆在一起卖。”

想想,还真挺有意思的。这两个国家冷战了多少年了。

老白看她们不担心,也不操这门闲心了,双方完成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