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气死康熙了吗(清穿) 第160节(1 / 2)

“谢谢二哥。”小奶音中没有半分不愿,可见是真的把话听进去了。

康熙和太子都很意外,同时又有点自豪,咱们爱新觉罗家的阿哥就是这么优秀!

胤祚凑过去亲亲八阿哥的小脸,用自己的亲近和夸赞,来表达他对于八阿哥乖巧听话的欢喜:“小八真棒!”

“嘻嘻……”八阿哥露齿一笑,手脚麻利地从太子怀里溜到了胤祚怀里。

胤祚和太子本就坐在隔壁,就算八阿哥不换位置,手和脚也能伸过来。

现在位置都换好了,太子也没再花费力气把八阿哥抓回来,还用手托了一把八阿哥的屁股,好让他坐好点。

等八阿哥坐好了,胤祚开始教弟弟:“小八,没有人必须理所当然地对你好,包括生你养你的汗阿玛和额娘。他们把你带到这个世上,把你养大,比起外面吃不好穿不暖的人,你已经幸运很多了,所以更要怀抱感恩之心。”

这话年幼的八阿哥还有些懵懵懂懂,无法理解,其他人却是完全能够听懂,然而能听懂并不代表能够理解。

乃至于康熙这个当爹的,都有些懵。

“这不是应该的吗?朕生了你们,就该把你们养大,教育成才。”

“汗阿玛,世上哪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胤祚本是想趁着这个契机教弟弟,没想到连康熙和其他兄弟都得一块教了,这大概就是接受的教育不同导致的思想差异。

说起这个话题,本来忙着玩赛车的三阿哥和五阿哥都凑了过来。

四阿哥和七阿哥干脆搬着小马扎过来,除了自己要坐的,还给兄弟带了一个。

三阿哥和五阿哥顺手接了过来,往屁股底下一塞,原本是很自然的动作,想着胤祚刚才所说,忽然有所明悟。

搬小马扎的活应该是奴才做的,如今兄弟们帮忙做了,是他们的善心与温柔,却并不是必须要做的,这份善心与温柔值得一声感谢。

三阿哥:“谢谢四弟。”

五阿哥:“谢谢七弟。”

四阿哥和七阿哥骤然面临兄弟们的感谢,颇有些不自在,“不必客气。”

胤祚:!!!

天啊,这成就感要命了喂!

他的兄弟们太聪明了,一点就通,还灵活应用,让他怎能不骄傲?!让他怎能舍得看到未来九龙夺嫡、兄弟阋墙的悲惨下场?!

好吧,小葵花胤祚课堂开课了!

四阿哥和七阿哥一共就四只手,顶多搬四个小马扎,康熙的椅子是梁九功搬过来的。

康熙看看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儿子们,觉得自己输了,顿时抛弃和儿子们的小马扎格格不入的椅子,两手勾住太子的胳膊,把太子往旁边一放,硬生生挤进胤祚和太子中间。

胤祚:“……”汗阿玛好幼稚!

太子:“……”报应来得如此之快!

康熙:“继续。”他倒是要听听那个老爷爷又在私底下给胤祚说了什么。

不管是说给小八一个人听,还是说给亲爹和五个兄弟听,该说的内容都一样,胤祚便继续说了。

“我们是因为投胎到皇家,这才拥有比别人更高的起点,更好的资源,唔,你们可以理解成是锦衣玉食,吃穿不愁,不必为生活担忧,还能有大清顶尖的师傅教导学识,而别人……”

“铁蛋在小八这个年纪就已经学着喂鸡,再大一点就上山割猪草、喂猪、做饭、下地……铁蛋家不算穷的,更穷一点的人家饭都吃不饱,饿得面黄肌瘦,孩子都是脑袋大身子小的。到了冬天,一家几口躲在床上,盖着家里所有的衣服和棉被,只有出门的那个有厚衣服穿。”

兄弟们都惊呆了。

他们以为自己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学习,一天只能休息半个小时,一年只能休息五天,这已经很苦了,没想到百姓的日子过得这么惨!

八阿哥的大眼睛瞪得更圆更大了,“小八、小八的衣服可以给他们!”

原来八贤王小时候是这么单纯善良的人啊。

胤祚十分感慨,而后更想引导这个弟弟去别的方向,远离九龙夺嫡的悲惨结局了。

“小八,看到别人生活过得贫苦,给银子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因为不劳而获会使人懒惰。哥哥给你举个例子吧,小八的衣服都是乳母帮忙穿的,吃饭都是乳母喂的,对不对?”

八阿哥点头:“对!”

“你不好好学怎么穿衣服怎么吃饭,穿衣服吃饭都得靠旁人,在皇宫有人服侍还行,等到了外面,你什么都不会,别人有衣服穿有饭吃,你都没有,可不可怕?”

八阿哥的反应是转身投入胤祚的怀抱,小身子哆哆嗦嗦,也不知道脑补了些什么。

“小八学!”

胤祚张嘴无声大笑,他的教育还是很成功的!

抬头就见康熙太子和其他兄弟谴责的眼神:你故意吓唬小八!

也就是欺负小八现在年纪小,很多事不懂,但是告诉小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他怕是更不明白了。

因此,几人也没拆穿胤祚。

这一晚,康熙看在太子生辰的份上,没有跟太子抢胤祚,自己回到乾清宫。

等上了床,发现偌大的龙床上只有自己一个人,翻来覆去过于畅通无阻,顿时开始后悔。

他强忍去五所跟两个儿子抢床的冲动,反复回想今晚回来前和胤祚的对话。

“胤祚,你做化肥做玻璃是因为对朕怀有感恩之心?是因为觉得朕生养了你,给了你比普通百姓更好的生活,而这些都不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要给朕回报吗?”

当时的胤祚一脸诧异:“怎么会?报答生养之恩有很多种方式,并不局限于这一种。我只是觉得你对我好,我也想对你好,想帮你解决困难,让你更轻松些。当然,知道大清的百姓生活困苦,想让他们过得更好一些也是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