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1 / 2)

小狗顿时挣扎的更厉害了。

“这位道友,”道人又问了一次,“你喜欢狗吗?”

不,我喜欢猫。

杨戬很想这么冷酷的回绝对方,却在小狗泪汪汪的眼睛前停住了。

不知怎的,他突然有些心软了。

大概是看出了他的动摇,年轻道人趁热打铁,“道友别看它个头小,也能派上不小的用处,危急关头更是救了我不少次呢。”

“那它……叫什么名字?”杨戬迟疑的问道。

“叫哮天。”年轻道人松开了手,小狗以获自由就一溜烟的跑到了杨戬脚下,还亲昵的蹭了蹭他。

这个球儿是……哮天犬?

杨戬低头瞧了瞧那四条肉乎乎的小短腿,只觉得辣眼睛。

“不不不,你误会了。”年轻道人一看就猜出了想法,”是大小的小,不是咆哮的哮。”

“小天?”少年微微皱眉。

甩掉了包袱的年轻道人满不在乎的说道:“是啊,我又不是真的杨戬,自然也养不了真的哮天犬咯。”

此言一出,真可谓是石破惊天。

杨戬投向对方的目光里顿时多了几分审视和警惕。

“我清楚自己不是真货这件事就这么令人惊讶吗?”自称为“冒牌杨戬”的年轻道人拿起锅里的铁勺搅了搅,“不过也对,毕竟像我这怎么有自知之明的人可不多。”

说完,他舀起一勺热汤尝了一口,对着少年一扬下巴,“要不要来一碗?”

思索了片刻,杨戬弯腰提起躲在自己腿后的小天,把这小短腿放到怀里,还真的走到汤锅的另一边,盘腿坐了下来。

“沿着这条道往上走,就是玉泉山金霞洞,我师父玉鼎真人就等在那处,他有一柄斩仙剑,金仙亦斩,虽比不上诛仙四剑法力无边,却也是一等一的剑道神通。”道人竖起了一个大拇指,“加之吾师见多识广、法力高深,单论授徒这一道,当是十二金仙第一人。”

拿起放在地上的木碗,道人舀满以后递给了杨戬。

“这唯一的缺点嘛,大概就是不爱说话,不然当初也不会抢不过广成子那个老瘪三。”

“抢?”杨戬接过汤碗,里面奶白色的液体轻微晃动。

“你认得凌玥吧?”道人给自己也盛了一碗,“她当初第一次来这昆仑的时候,既会我师父的阴阳剑道,也会广成子的雌雄剑。这修炼之道,最忌讳贪多嚼不烂,到底是走我金霞洞的路子,还是走他桃源洞的路子,总得拿出一个章法来。”

将碗沿搭到唇畔,杨戬想起了凌玥在广场上使出的那黑白双剑。

“结果嘛,你也知道,那丫头嫌弃拿剑没有用掌爽快,跟着广成子跑了,学了他的番天印。”

“当时她就说了,定会有人比她更合适继承我金霞洞的衣钵,如今看来,也不是假话。”

将碗里的汤一饮而尽,年轻道人耸了耸肩,“不过嘛,我会在这里拦下你,还有别的事。”

“我从很早以前,就清楚自己不过是画中之人。”他又给自己盛了一碗汤,对着缩在杨戬怀里的小狗露出了一个“和善”的笑容,“这大约是因为本尊太过聪慧,捎带着我这个仿品也鸡犬升天,竟然堪破了此间的真相。”

“我,不是杨戬。”他正色说道,“起码不是我以为的那个。”

碗中的浓汤热气腾腾,杨戬饮下一口,于这冰天雪地之中,竟出了一身热汗。

然而,年轻道人却话锋一转,“我会的只有本尊的皮毛,可就是这皮毛也不是谁都可以学的。”

“我要挑一个,跟我有着同样的名字,跟我有着同样的境遇——”他抬手抓住了杨戬端汤的手腕,“跟我同样身怀那劳什子骗人玄功的倒霉蛋。”

“八化九转返纯阳,金刚不坏在汝身。”他笑吟吟的对少年说道,未曾发力,听在耳中却声若洪钟,“修得八/九玄中妙,任尔纵横在世间!”

木质的汤碗倒在地上,热汤融化了路面的积雪,在袅袅的余烟之中,杨戬眼前浮现了一位高挑的身影。

这人穿着水合服,戴着扇云冠,腰间系丝绦,脚蹬麻草鞋,正背对着他,咫尺几步,却恍若天途。

恍惚间,杨戬似是听到了一声轻笑在耳畔响起。这一声,宛若平地惊雷,彻底将他从迷蒙之中震醒了过来!

没有倒洒在地上的汤碗,没有冒着热气的大锅、更没有盘腿而坐的年轻道人,杨戬看着眼前空空荡荡的山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冰冷的空气渗入少年的肺腑,驱散了体内的暖意,却也带来了几分清醒。

“八化九转返纯阳……”他喃喃重复着道人的话,“这到底该如何做……”

细微的呢喃刚出口就散在了天地之间,杨戬站起身,望着道路的尽头,心中隐隐有了几分期待。

谁知,刚迈出一步,有什么东西就从他怀里掉了出来。

少年弯腰将之捡了起来,仔细一打量,竟是一张剪纸。这纸被剪成了狗崽的模样,大脑袋、招风耳还有四条小短腿,可谓是惟妙惟肖。

眨了眨眼睛,他没有扔掉手中的剪纸,而是妥善收好才重新向着山顶爬去。

这条羊肠小道无比幽长,像是看不到尽头,每过百米便会有一条岔道,通往不同的山头,而杨戬谨记着方才年轻道人所说,固执的行走在主路上。

然而,有时候他也能通过岔路口看到点难得一见的,比如说眼下。

脚下的泥土由玄黑转为赤红,万古冰川上却有热浪扑面而来,杨戬站在隐隐透出红光的分岔路前,远远眺见有一少年跪拜在一朱衣道人身前。

凑巧的是,他认出了少年的来历——那是对三师姐痴缠不休的韩焉。

鬼使神差的,他停了下来,还竖起了耳朵。

“赤精子仙师在上,请受弟子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