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他家父母不好惹有些难缠,那又怎么样?她不信自己搞不定两个大字不识的蠢货。
她前世可是上过扫盲班还有后世也跟着孙子一起学过字,也知道后世的政策,她想着以后进城,多攒些本钱,然后等到一九八零年后,她要做生意,然后赚大钱。
眼前的身边的这些人都是乡巴佬,跟他们在一起没有多少共同语言,这个词她懂什么意思,前世她孙子总是说这个词。
说多了,她慢慢的也明白了,知道是什么意思。
走了一半,进山开始,各家各户开始分散。
好些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秘密小基地,都是山货多的小基地。
杨清跟着自家妈妈还有嫂子们朝着杨家的小基地而去。
杨小婶(杨林妻子)与杨母走在一起,“大嫂,二哥他们一家真的过年要回来吗?”
“嗯,写信回来是这么说,咋啦?你有事?”杨母侧过头问三弟妹。
“是,二哥四人都回来,我家可住不下?”
“不住你家,住清儿那边。你大哥他们已经给老二去了信。”
“这样啊,那会不会不好?”杨小婶舒出一口气,自家真是住不下。
往年虽然很少回来,但因为老大家里孩子多,每次老二一家回来都市住在她家里,现在孩子们结婚有了孩子以后,家里就收短暂挤几天也没有地方挤。
她其实问这个话,也就是那个意思。还有住在她家,就得她家为主做主招待,吃嚼也是一个麻烦。虽然老二他们不会占便宜,还会多给他们一些补贴。但每顿饭要想着给他们做什么吃,也是一个伤脑阔的事情。
“有啥不好,前些年我家着实没有地方住,没法子,每次老二他们回来都住在你家。以后啊,就住在咱家,放心吧。没事的。”
“好嘞,我也实在是没地方住。挤都挤不下,孩子他爹说,明年起几间屋子,大嫂你家要起不?”说道起屋子,两妯娌身后的儿媳妇们都侧耳听。
“到时候再看,我回去与清儿他爹商量商量,要起新屋怎么着也得等春耕以后,时间还长着呢?”杨母也不确定,还是得回去问问老头子再说。
杨清一个人脱离队伍,走在一侧。不管怎么脱离,都在杨母能看得见的范围内。
用棍子在草丛中扒拉,一
寻找药草,一个人在一边忙碌着,背后的弓箭,看着挺吓人,对于闺女最近的变化。杨父杨母已经自动脑补,是那位有本事的人教闺女的吧。
没有怀疑,还帮着遮掩,在他们心中闺女哪那都好,还有闺女身上出现的好的变化他们都认为是那位有本事的能人影响的闺女。
“清儿,注意哈!”杨母忙活着,还时刻不忘闺女,抽空瞅一眼,喊一嗓子。
“好的,妈,你也小心些。”杨清蹲在地上挖草药,顺手也捡些蘑菇。
家里的柴火已经集齐,今年所有屋子的炕都烧着,也烧不完爹给她整来的老多柴火。
进山一直忙到下午四点左右,大家看着天色,才陆续的下山回家。家家户户都有不错的收获。
进城
杨清这是秋收以后第一次进城,先去公社医院取药分配给她的药品取完,锁在医院分配给她的柜子中,她在医院有个大柜子。
才坐车进城。
下车直奔百货大楼,大楼前一个穿着浅灰色棉袄的文琴,时刻哈气暖手,走来走去。
没事就张望下对面的公交站牌,看看停靠的车下来的人有没有她要等的人。
大概九点过一刻,张望过去,看到了她要等的人,站在台阶上的文琴,挥舞着手中的浅蓝色格子手绢,“杨清,这边。”
出门必背大背篓的杨清也挥舞着白嫩的手,“文琴。”
小跑过来的杨清一把抓住文琴的手,嘻嘻的说道,“文琴,等久了吧?”
“没有多久,走吧,咱两先去二楼买手表。”文琴也攒了一些钱,借杨清的手表票买手表。
今天姐两都要买手表。
杨清不只是两张手表票,送文琴一张也没啥,前段时间,文妈妈帮她在文家隔壁的隔壁买了一套单门独院的小院子。
保养的蛮好,在五几年还翻修过,虽然不是整套推翻一起翻盖过。但有一半是推翻过盖过,屋子保养的好。房主现在发达了,一家去了上海工作。
不知道还会不会回来,这里也不是他们的故乡,充其量只算第二故乡,他们的老家在隔壁市。
这里的房子肯定是要处理的。
杨清买了下来,独门独户,还有院子,多好。屋子里很多也是新式的,与以前的不一样,住起来也方便,冬天也暖和。
文妈妈没少为她争取优惠的价格,她投桃报李,送文琴一张手表票,正好。
“嗯,对了,文琴,你要买什么手表?”杨清就只是打算买个上海牌手表,再贵的就不考虑了。
能用就行,奢侈品等以后也能买。
“上海牌,我爸妈说不能买贵的,都是用,贵的也是看时间,便宜的也是看时间,戴在手上一个样?”
“对,我也买上海牌,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杨清笑着说道。
一位路过杨清身边的四五十左右的妇女,回头望了眼说话的杨清,说道,“说的真好,小姑娘不错。”
四五十岁的妇女说话一口京片子,一听就知道是首都人。不知道是路过出差的还是从什么地方调来这边工作的。
当然,这些都不关杨清的事。一些杂念只是在脑海中闪现一下,也没有想过要多思。已经会装的杨清笑眯眯的说道,“谢谢阿姨夸奖。”
比自己年长,喊声同志也可,喊声阿姨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