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好的条件,他们兴许不能成为最好的,想从普通人之中脱颖而出却不难。

盛景意带头举着旗子朝徐昭明摇了几下。

徐昭明感受到来自小伙伴的鼓励,抽到最后一个出场的沮丧全没了,又雄赳赳气昂昂地迈步去等候区坐下。

这时候百人团也陆续入场,太平书坊做宣传的时候就说不拘年龄、不拘身份,所以这批筛选出来的百人团里面有老有少,有穿锦衣华服的,也有穿麻布短褐的,甚至还坐着几个女子。

国子监什么时候能让女子进来了?

不少人都纳罕地看了过去,有些与赵博士关系好的人便认出了其中一人,那竟是他们师娘唐氏啊!

张祭酒也注意到那几位女子的存在,当初他与寇承平等人说好了,国子监这边的挑战者他们来挑,百人团由太平书坊那边筛选,现在看到太平书坊把女人选了进来,本想想说点什么,又忍住了。

要是这几位女子才学不过关,太平书坊怕也不敢让她们入选吧?她们能被选上,必然是因为她们在初选时表现突出!

既然一开始没限制男女,太平书坊那边选中几位女子似乎也没什么问题,只是他们都没想到会有女子交报名表而已!

张祭酒下意识往韩端那边看去,却见韩端正与在旁边作陪的赵博士说话。

赵博士明显不在意妻子在这么多人面前“抛头露面”,他还骄傲地和韩端说了唐氏入选百人团的事,一脸感慨地表示“要是我妻子生为男儿,必然比我有能耐”。

韩端含笑说道:“令正巾帼不让须眉。”

赵博士得了韩端这句称赞,忍不住往百人团那边看去。他与唐氏成婚多年,一眼看去便准确无误地捕捉到唐氏的身影,满面笑容地与唐氏对视,瞧着比自己出了风头还要骄傲得意。

唐氏见他这般表现,也回以一笑。

殊不知他们夫妻俩这眉眼官司却落入点评席上刚落座的陆观眼中。

这陆观便是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位点评老师,他还有另一重身份,唐氏的前任丈夫。

陆观坐定之后,仍想着唐氏与赵博士相视而笑的那一幕,少年时的种种掠过心头,叫他一颗心久久无法平静。

说来也稀奇,这么一场文会竟把他们这对早已各自嫁娶的表兄妹聚到了一起。

十多年前他们是人人艳羡的少年夫妻,你侬我侬地许下过无数山盟海誓,何曾想过会有这样一天?

如今他再娶,她亦再嫁,难得重逢怕也要形同陌路!

作者有话要说:

注:部分人物有原型,但是背景和年龄都模糊处理,不用纠结,一切都是作者随便安排的!(因为懒得查资料(住口

反正所有人的未来都会光明美好!

第74章

寇承平不愧是手握太平书坊的人,消息也颇为灵通,瞧见分坐在三个不同位置的唐氏三人,登时来了精神。

他压低声音和旁边的盛景意八卦起来,看这前夫后夫齐聚一堂的架势,可真是为难唐氏了啊!

盛景意听了便说:“有什么好为难的,都各自嫁娶了,难道还要避着不见吗?”

说起那些个风花雪月的小道消息来,寇承平可就有说不完的内幕消息:“这你就不晓得了,当初他们是少年夫妻,还是从小表哥表妹的,感情深厚着呢,要不是陆家那位老母亲寻死觅活要拆散他们,他们也不会和离。”

说到这里,他把声音压得更低了:“我听人说,他们和离后还有往来,要不是那姓陆的再娶了,怕是现在还在藕断丝连。”

盛景意是背过《孔雀东南飞》的,自然晓得从古到今有多少因孝字当头而被拆散的婚姻悲剧。

唐氏再嫁后能婚姻美满,已经是再好不过的事。

想想《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被家中安排再嫁时焦仲卿找上门指责说她“贺卿得高迁”“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她只好伤心欲绝地在再婚当日与焦仲卿共赴黄泉了。

盛景意对寇承平说道:“这些事,你往后还是不要再与旁人说了。”

不管当年陆观与唐氏和离时有没有再藕断丝连,现在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再传这些闲话不太适合。

寇承平听盛景意这么说便住了口。

想到唐氏现在还在畅清园当编辑兼老师,他立刻点点头说:“我又不是爱说人闲话的人,这不是看他们三个人聚到一起了,才和你提几句吗?我看你和唐先生聊得挺好的。”

两人说话间,第一位挑战者已经登上擂台,他会和百人团同步答题。

计分方式很特别,即便他能答对也不是立刻得分,而是要计算百人团那边的错误人数,比如这道题百人团里面有十个人答错了,他就可以得十分。

这样一来,题目的难易不同,挑战者的得分也会不同,比赛区分度更高、可看性更强!

第一位挑战者是个典型的好学生,一身监生袍穿得齐齐整整,头发也梳得纹丝不乱。

他平时肯定是埋头苦读选手,乍然面对这么多人的注视有点紧张,开始下意识地捻弄手里的粗铅笔。

这是他们五个挑战者和百人团入选之后拿到的“战笔”。

比起他们作画起草用的炭笔,这支“战笔”外头有木壳裹着,用起来不会像炭笔一样把手弄得乌漆漆。

他们这两天都带回去试着练了练“战笔”的用法,坚决不在答题时落后于人!

张祭酒等人合力准备了丰富的题库,比赛正式开始后第一套题便被开封了,主持人站在场中举起道具牌,先面向百人团,让他们在纸上把诗句补充完整。

题目不难,出的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缺了个惊字。

杜甫的诗一向工整到近乎是在炫技,在唐时便以抄本形式广为流传,到北朝廷时更是兴起尊杜诗之风。

比如锐意改革的北朝廷宰相王安石年轻时便格外推崇杜甫的诗,不仅经常研习杜甫诗作,还写了首《杜甫画像》狂吹一波并自费给杜甫出诗集,喜爱之情简直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