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08)(2 / 2)

比如慢煮,需要耐心地将水分全部煮得蒸发掉,剩下足够粘度的糖浆。

若是火大了,糖就会焦化。

粘度不够,也无法凝固成快状。

甜菜制糖,可以制作出如同晶体一样的白砂糖,可惜现在的工艺无法达到这样的纯度。

所以莫少珩最终弄出来的糖,看上去带着一些褐色。

莫少珩拿起一块糖,放进嘴里,甜度完全不是北凉的糖稀能比较的,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褐色的糖块,自然也有它的用法。

一是,可以用来做焦糖奶茶。

喜欢甜度高的,肯定会对这一款茶情有独钟。

二是,莫少珩准备用来做牛轧糖。

颜色刚刚好。

牛轧糖最好的辅料,其实应该是花生。

但现在没有,只得用红色的豆子来取代。

将红色的豆子煮熟,弄成泥,然后混进融化的糖里面。

等糖凝固,切成一块一块的,包裹在牛皮纸做的糖纸里面,就是颜色纯正,味道甜美的牛轧糖了。

之所以做这个,是因为北凉缺少高品质的糖,而且,诸国的商人应该对此十分的感兴趣。

莫少珩和一群学生在庄子上呆了好几天。

等准备回去的时候,莫少珩给一群学生一人塞了一大包牛轧糖。

看着牛皮纸包成的奇怪的小长方形,这是什么?

莫少珩答道,糖,牛轧糖。

一群学生:

糖不是这个样子的啊。

取出一颗,将糖纸拧开,这糖还挺好看。

甚至可以说,实在太精致了。

因为产量的原因,莫少珩的确是准备走精品路线。

往嘴巴一放。

一群学生直接愣住了。

这是什么味道?

好甜。

妈呀,这才是糖啊。

也太好吃了。

莫少珩问道,还苦么?

一群学生一愣,这才想起,莫少珩说的,让他们不再觉得苦的事情。

可不是,这么甜,哪里还觉得苦啊。

真的,太好吃了。

眼睛都甜得眯成了一条缝,太幸福了。

我得拿回去给我娘也尝尝,让她也感觉感觉,生活有多甜。

莫少珩笑了。

他种的甜菜是有些多的,一马车的种子呢。

说道,要不了多久,市场上也会开始售卖牛轧糖。

一群学生一愣,他们以为,这么好的东西,就跟蜂蜜一样,稀少得很。

但能在市场上流通,说明,量不会少。

当然,整体来说,还是少的,所以莫少珩不准备直接卖原糖,而是做成牛轧糖。

想了想,又带了一些回去,除了给燕王府和镇北王府外,也得让小货郎们尝尝生活的甜。

等去了乌衣巷,每个小货郎分到了两颗糖。

这个漂亮的小家伙,叫牛轧糖么?

看着也太精致了。

都有些舍不得吃。

等放进嘴里的时候,赵景澄等学生还在逗小货郎,怎么样?

是不是感觉到了生活的甜?

一群小货郎眼睛都甜眯了,这也太好吃了。

生活也太甜了。

莫少珩都给逗笑了。

几日后,一种小货郎口中,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甜美的牛轧糖开始上市了。

贵族家里,能抓出一大把糖来散给客人和小孩的,都算得上体面。

牛轧糖的名声,也飞快的传开。

没有吃过牛轧糖,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甜。

东唐和外域的商人,也开始询问了起来。

不过,他们应该是买不到的,哪怕是买到,也是零散的一小点,因为,北凉自己内部都不够。

但名声肯定要传播起来,为以后售卖向诸国做准备。

此时,莫少珩已经在金殿上了。

他的学生现在都回来了,也是时候兑现,这些学生离开时他许下的承诺了。

今日的朝议,似乎和往日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不过,殿外等着一群贵族家的小少年,穿得十分的得体,就像精心打扮过的一样,让他们有些意外也有些皱眉。

金殿是什么地方,是北凉最神圣最威严的地方,可不是各世家自家府邸,过家家呢,这么小的少年居然带来殿外。

不过,能来到这里,定是事先禀告过的。

疑惑的是,他们为何被允许来这里。

莫少珩早上的时候,看到这群学生一身标准的小锦袍的时候,也是一愣,跟一个个小花孔雀一样,爱美到不行。

不过,也能理解,今日的精心准备,毕竟是第一次,正式进入金殿。

金殿上,莫少珩出列。

禀圣人,外出历时半年,在各县推广义务教育的子弟已经回京,现正侯在殿外。

众人嘴角一抽。

说实话,这些少年,这么小的年龄,居然为了朝廷推行新法,就在各地奔波了整整半年,他们也是有些刮目相看的。

每一洲下面有数郡,郡下又有数县,他们也不是没有去过各县上,那路途有多艰难,他们心里自然清楚。

他们都没像这些少年一般,跑遍每一个县。

但依旧不足以让这些少年直接越级上金殿才对。

只是,圣人直接开口,宣!

十五个学生,排着队,走进了金殿。

殿上众臣:

这一幕感觉实在太诡异了一点。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金殿是某府邸的大堂,一群后辈见长辈呢。

赵景澄等人,小模小样的,愣是要装成小大人。

看着古怪得很。

脸上又兴奋又激动。

他们虽然是贵族,但这金殿上的都是什么人啊。

三师三相三公三司马在前,六部尚书次之,百官分列两旁。

他们走在中间,心都哆嗦。

这些人中,不乏他们家族长辈,现在表情也是微妙得很。

这般年龄,便上得金殿,实在实在也太小了点,史书上怕是都要记上一笔了。

赵景澄等学着大人的样子,禀圣人,臣等前来述职。

鸦雀无声。

连圣人都咳嗽了一声。

但今日,这些小功臣,的确有资格上殿。

臣等十五人,历时半年,走遍我北凉各县,将义务教育中,铅笔,黑板,粉笔的使用,传递到位

众人:

居然有些,当年槐山先生推行文教,游走北凉每一个角落的感觉。

也是有这些学生,才能将莫少珩口中的国之重器的义务教育,更好的推行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