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这个点评,一但认可了他的观点,自然会对那些不愿意让孩子上学的父母有些看法了。
朝廷都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你们暂时不用为纸笔课本的费用担心了,为啥还不让孩子上学啊?
天天将孩子留在家里干活,这孩子才多大点啊,哪有这么狠心的父母。
还没有那些没有父母的小货郎过得好。
就差直接说,不配为人父母了,这样的父母要着有什么用。
都是左邻右舍,要是还能顶住这些言语,莫少珩算他们厉害,也为他们家的孩子难过,投错了胎。
随之而来的,就是朝廷组织的招聘会了。
招聘会之鼎盛,完全超乎了人的想象。
凉京居然有如此多的工作岗位,还有如此多的想要找事情做的人。
一时间,连朝廷都惊讶了好久。
正是因为有了这场招聘会,才让信息透明化,才让整座城池真正的运作了起来。
而更让人震惊的是莫少珩。
他招的工人太多了,甚至还要招收大量的女工。
女工是用来做书包的,都不用出门,在乌衣巷交点押金领了布料,按照要求,在家完成就行。
按件计费。
同时顾及了北凉的礼教,没让女子进工坊,不少莫少珩不愿意,而是没有挑战礼教的能力,走了曲线的方式,让女子有事可做。
一时间也轰动了好久。
当然,招收的女工,都得是有针线活基数的。
可见,有一门手艺在身的好处,至少努力一点,自己也能养活自己,而不是原来的完全依靠男人。
靠自己养活自己,才能真正的有自尊和自主。
除此之外,招收的其他工人就更多了。
疯狂的招人,一时间,愣是让人有了一种感觉,就像凉京城内,只要肯吃苦耐劳的,只要到这招聘会,都能有差事做了一样。
而且,不仅仅如此,众人还在招聘会上发现了一个情况。
会识字算术的岗位,总是招不满人。
为何?
因为能读得起书的人,多少是对这些岗位不屑一顾的,毕竟看得上这些岗位的寒门子弟还是在少数。
百姓:
这些岗位可比那些苦力甚至技工岗位要轻松多了,报酬也高不少。
他们甚至生出一种想法,要是以前,他们父母肯给他们投资一点,让他们读个书识个字,这样的岗位就是他们的了啊。
怎么也能将这份读书的钱赚回来。
悔之晚已。
让人触动很深。
而现在,读书的成本低了,连先生都由朝廷请了,他们没办法再去读书,但他们的孩子可以。
竟也意外的让百姓生出了一股子必须让孩子读书的念头来。
招聘会同样持续了三天。
莫少珩的工人竟然没有招满。
百姓:
朝廷:
不得不又将招聘会延续了几天。
没开工之前,肯定是不会有工资的。
但也有一部分人直接开工了,比如莫少珩招的女工。
现在太多小孩突然上学,需要太多书包了。
还有一部分也被分到了纸场印刷厂笔厂。
排着队等着买呢。
莫少珩也操碎了心,因为经过他这么一顿凶猛的操作,要上学的小孩太多了。
他怎么也得在开学之前,让这些小孩有一套学习工具,不然上学连课本都没有像什么话。
所以,莫少珩的忙碌可想而至。
朝廷也忙,因为学生的突然大增,原来的贡院作为私塾,地方根本是不够的。
不得不在凉京城内,挑选一些大点的废宅,修缮一番,来作为义务教育的私塾来弄。
这些废宅,有些是被抄家后本就属于朝廷的,有些就得靠在百姓手上买了。
他们倒是想全部使用抄家后的大宅子,因为属于朝廷,可以一分钱都不花。
但莫少珩建议将私塾分布在凉京各方位,越均匀越好。
百姓的孩子可以就近入学,也免得起早摸黑,将精力都用在学习上,而不是这些外在影响上。
街道上,现在虽然没有开学,但已经能看到一群群的孩子,背着个小书包,到处跑了。
那些不愿意让孩子上学的父母,出于朝廷的罚款,又或者其他人的压力,也少了。
大趋势,是会碾压人的,将阻挡在前者碾轧得粉碎。
有些残忍,但现实就是如此,无论是现在的北凉,还是以后的任何时代。
至少在莫少珩看来,北凉的车轮是在往好的方向前进。
北凉的新法,让城内呈现了新的气象。
多少百姓还在夜里感叹,我们家竟然要出一个读书人了。
可不是,跟做梦一样,要是儿子出息了,以后我们家日子也能好过一些。
时间不知不觉,竟然就到了六月,不得不说,一但有事情做,时间就更不存在一样。
郡试开始了。
莫少珩在忙着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也在想着即将开学的这些凉京的学生。
为了减少朝廷的支出,朝廷招收的先生数量不会太多,朝廷也在摸索着最佳的施行之法。
莫少珩给出的建议是一个先生负责七十个学生。
这是极限了,莫少珩在大学的时候没少上集体大课,超出七十个人的话,老师的讲课效果会直线下降。
无论是声音的传达,还是对学生的管理,这个数量已经算是多的了。
而且
还能利用上一些教学工具,才能达到同时教育七十个学生的。
比如,黑板。
比如,粉笔。
(晚上继续补上一章)
第64章 城中一片读书声(第二更)
对于莫少珩来说,在没有电气设备的情况下,一个教室如果连黑板和粉笔都没有,都不能称是一个合格的教室。
很多人可能都无法想象,光靠老师用嘴巴讲,而无法呈现内容,是怎样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知识的。
黑板和粉笔,看上去只是小小的不起眼的东西,但他的作用却巨大无比。
也是一种时代发展后的产物呢。
所以,莫少珩正在努力地研究这两样东西。
务必在开学之前,制作出来。
此时,凉京,已经汇聚来了不少读书人。
因为凉京的郡试,就在凉京的贡院内。
与上次不同的是,凉京周围的县,通过县试的读书人,也会到凉京贡院参考。